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皇甫湜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
问曰。盖闻昔之令主。
体上圣之资。御大宁之时
犹惧理之未至也。求贤以致用。
犹惧动之不中也。咨谏以闻过。
矧维寡昧。膺受多福。
思负之重。警风波之虞。
求贤咨谏。岂敢怠忽。
至若穷神知化。以盛其德。
经武纬文。以大其业。
考古会极。通教化之源。
明目达聪。周视听之表。
夙夜之所志也。子大夫何以匡建而致之乎。
自中代以还。求理者继作。
皆意甚砥砺。而效难彰明
莫不欲还朴厚。而浇风常扇。
莫不欲遵俭约。而侈物常贵。
莫不欲远小人。而巧谀常进。
莫不欲近庄士。而忠直常疏。
莫不欲勉人于义。而廉隅常不修。
莫不欲禁人为非。而抵冒常不息。
其所谬盭。岂无根源。
爰自近岁。仍敷大泽。
霜露所坠。沾濡必同。
涤瑕秽以导人心省徭役以丰物力。蠲田租以厚农室。
葺国学以振儒风。督废职以振纲维。
备众官以序贤俊。庶继先志。
臻于治平。而改行者未闻。
输劳者未艾。农者无以免艰食。
学者无以通微言。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功。
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岂丕变其俗。
道广而难济乎。岂不得其门。
事繁而愈失乎。伫闻嘉言。
无或隐讳。周之受田有经制
汉之名田有恒数。今疆畛相接。
半为豪家。流庸无依。
率是编户。本于交易。
焉夺富以补贫。将欲因循。
岂损多而益少。酌于中道。
其术如何。取人唯其行。
不必文采。命官唯其才。
不必资考。然则行非造次而备察。
才非错综而遍知。不必文采为轻重。
而士可进退。不必资考为程准。
而吏有条贯。适变矫枉。
渴于良规。何方可以序六气来百祥。
何施可以寿偫生仁众姓。徵于前训而有据。
议于当代而易从。勿猥勿并。
以称朕意。对。
臣伏见陛下徵天下之士。亲策于庭。
求贤思理。亦云至矣。
然臣未知将以为虚策乎。将以求实效乎。
以为虚策。则后之搢绅者观书于太史氏曰。
天子之忧人如此。急贤如此。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礼而问之。
斯亦足以为名矣。若以得人为务。
社稷之计为心。则不宜待之如是也。
夫王者。其道如天。
其威如神。以聘问先之。
以礼貌接之。造膝而言。
虚心以受。犹恐惧陨越。
而不得尽其所怀。况乎坐之阶庭。
试以文字。拳曲俯偻。
承问而上对乎。且天下之事。
难一二以疏。举臣所当言。
又有非臣下所宜闻知。清问所不说。
又郁而不得发。彊附之于篇。
考视者必以为馀烦。又摈而不得通矣。
陛下何惜一赐臣容足之地。于冕旒之前。
使得熟数之乎。可采则行之。
无用则罢之。何损于明也。
然臣不敢有望于是。谨旁缘圣问。
粗竭愚瞽。傥陛下怜察其志而其诛。
赐之异日之问。而卒其说。
则覆照之下。形气之生。
孰不幸甚。制策曰。
盖闻昔之令主。体上圣之姿。
大宁之时。犹惧理之未至也。
求贤以致用。犹惧动之不中也。
咨谏以闻过。矧唯寡昧。
膺受多福。思负之重。
警风波之虞。求贤咨谏。
岂敢怠忽。至若穷神知化。
以盛其德。经武纬文。
以大其业。考古会极。
通教化之源。明目达聪。
周视听之表。斯夙夜之所志。
子大夫将何以匡建而致之乎。此陛下之忧勤切至也。
臣闻以天下为已忧。而未以位为乐也。
臣又闻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失也。必在慢之。
今陛下念前王之戒。而不敢怠忽。
思为国之经。而不忘夙夜
求贤咨谏。延及微贱。
臣有以见之心矣。夫法天地之道以施政。
顺阴阳之和以育物。事无不序。
动无不时。此穷神知化之盛德也。
武以止杀禁暴。则兵宜戢。
文以经邦致明。则化必行。
此经武纬文之大业也。崇礼明义
好士而尊儒。斥魏晋己降衰末之法。
稽周汉以前盛明之礼。斯考古会极之方也。
任贤而勿贰。招谏而必行。
近习之纤佞。进周行之骨鲠
斯明目达聪之道也。抑臣又闻先王所以不视而明。
不听而聪。披颈负之萌。
断非僻之绪。其义易知也。
盖左右仆御。唯正之供。
必有足信者。必有知礼者。
出使足以尽情伪。居常足以助听览。
左右之臣既如是矣。而又日与公卿大夫讲论政事。
史书其举。官箴其阙。
以至于百工庶人。莫不谏而谤焉。
济济多士。为之股肱。
赳赳武夫。为之爪牙。
兹所以永有天下也。今宰相之进见亦有数。
侍从之臣。皆失其职。
百执事奉朝请以进。而律且有议及乘舆之诛。
未知为陛下出纳喉舌者为谁乎。为陛下爪牙者为谁乎。
日夕侍起居。从游豫。
与之论臣下之是非。赏罚之臧否者。
复何人也。股肱不得而接。
何疾如之。爪牙不足以卫。
其危甚矣。夫裔夷亏残之微。
褊险之徒。皂隶之职。
岂可使之掌王命。握兵柄。
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乎。
此壮夫义士所以寒心销志。泣愤而不能已也。
诚能复周之旧典。去汉之末祸。
谏官史官侍臣之职。使之左右前后。
日延宰相。与论义理。
有位于朝者。咸引而进之。
温其色以安其意。久其对以进其词。
可采者必行。有犯者无罪。
王之爪士。宜择公卿大臣。
总统而分理之。则政不足平。
刑不足措。人不足和。
财不足丰。蛮夷戎狄不足臣。
休徵嘉瑞不足致矣。又何虑乎视听之表有所不周乎。
制策曰。自中代以还。
求理者继作。皆意甚砥砺。
而效难彰明。莫不欲还朴厚。
而浇风常扇。莫不欲遵俭约。
而侈物常贵。莫不欲远小人。
而巧谀常进。莫不欲近庄士。
而忠直常疏。莫不欲勉人于义。
而廉隅常不修。莫不欲禁人为非。
而抵冒常不息。其所谬盭。
岂无根源者。臣闻一日克已复礼
天下归仁焉。王者之谓也。
故人不从上之令。而从其所行。
夫上古之君。躬率以正。
轨度其信。恕已及物。
自诚而明。此其所以其化如神。
天下如截也。中代以还。
则异乎此。至诚不著。
而欲任法以防人。忠恕不行。
而欲纵身以检物。虽砥砺其意。
而事实不符。此所以有其意而无其效也。
夫欲人之朴厚。而不先之以少私寡欲。
无为至诚。所以浇风常扇也。
欲人之俭约。而不率之以卑宫菲食。
沈珠贵谷。所以侈物常贵也。
欲远小人。而好悦耳之言。
所以巧谀常进也。欲近庄士。
而恶咈口之虑。所以忠直常疏也。
欲勉人于义。而贪浊在位。
所以廉隅常不修也。欲禁人为非。
而法制不一。所以抵冒常不息也。
则谬盭之本。其在兹乎。
陛下诚能一皆反之。其效可立彰明矣。
制策曰。爰自近岁。
仍敷大泽。霜露所坠。
沾濡必同。涤瑕秽以导人心。
省徭役以丰物力。蠲田租以厚农室。
葺国学以振儒风。督废职以补纲维。
备众官以序贤俊。庶继先志。
臻于治平。而改行者未闻。
输劳者未艾。农者无以免艰食。
学者无以通微言。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工。
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岂丕变其俗。
道广而难济乎。岂不得其门。
事繁而愈失乎。伫闻嘉言。
无或隐讳者。臣以陛下涤瑕秽。
而改行未闻。正言不自其本故也。
夫欲人之改行率德。在明赏罚。
不在涤瑕秽也。故赏当善。
罚当恶。天下晓然逃恶而趋善。
赏当功。罚当罪。
天下耸然远罪而趋功。则人自为理。
而上无为矣。此之所以利天下也。
夫赏罚者报也。赏之失称。
罚之不当。咎孰甚焉。
伏见兵兴以来。开权宜之道。
行苟且之政。台省之官。
王公之爵。溢于州郡。
遍于舆台。将帅之臣。
借绯紫于使令。定官员而奏请。
名器轻于土芥。操柄擅于爪牙。
此其所以赏人而人不劝也。州县之断狱。
月以千数。连年累纪。
未闻有一疑狱而决于朝者。未闻有一屈人而诉于阙者。
岂天下长吏尽如皋陶哉。律令格式。
具而不遵。乡县州府。
各自为制。所怒则专杀为常。
臆断则自生愚意。且欲人知所避。
而能自达。不其难乎。
况乎赋役之不恒。衣食之不足。
尚不惧死。焉能避罪。
此其所以罚人而人不沮也。赏之不劝。
罚之不沮。欲人改行。
其或难焉。虽涤其瑕秽。
惠奸贷法而已。又何为也。
伏惟陛下慎用赏。赏必当功。
则天下之善劝矣。慎用刑。
刑必当罚。则天下之罪沮矣。
夫择人而用之。则僭滥不作。
审人而赦之。则廉耻自生。
如是。则无所改其行。
无所涤其瑕矣。又何足忧之。
陛下省徭役。而输劳者未艾。
小惠未遍。而有司长吏或壅而未承故也。
若陛下加惠而俯察之。则物力何惧乎不丰。
劳者何忧乎未艾。陛下蠲田租以厚农室。
而人犹艰食者。生者犹少而费者犹多故也。
商乘坚而厌肥。工执轻而仰给。
兵横行而厚禄。僧道无为而取资。
劳苦顿瘁。终岁矻矻。
滨于死而为农者。亦愚且少矣。
况乎两税不均。失变通救弊之法。
百端横赋。随长吏自为之政乎。
若均工商老释之劳逸。轻田野布帛之征税。
蠲横暴之赋。减镇防之兵。
则耕者如云。积者若山矣。
臣请再为陛下精言之。夫贱珍奇之货。
斥雕琢之淫。则工商之道自息矣。
黜异端之学。使法不乱而教不烦。
则老释之流当屏矣。且天下所以葸葸然者。
岂非以兵乎。使税之厚人之屈而不可蠲复者。
岂非以商乎。今昆夷未平。
边备未可去。中夏或虞。
镇防未可罢。若就其功。
则莫若减而练之也。今之将帅
胜任而知兵者亦寡矣。怙众以固权位。
行赂以结恩泽。因循卤莽
保持富贵而已。岂暇教训以时。
服习其事乎。今若特加申令。
使之教阅。简奋勇秀出之才。
去屠沽负贩之党。则十分之士。
可省其五矣。多而无用。
曷若少而必精乎。又若州府虚张名籍。
妄求供亿。尽设其给。
以丰其私。今若核其名实。
纠以文法。则五分之兵。
又可省其半矣。夫众之虚。
曷若寡之实乎。一则以强兵。
一则以寡赋。若江淮州郡
远寇戎。属清平
自非具使令备仪注者。一切可罢。
以其经费代征徭。荡逋悬。
然后慎择长吏。曲加绥抚。
不四三年。而家给人和。
则横暴不作。赋敛自均。
至理而升平矣。尚何虞于人犹艰食乎。
陛下葺国学以振儒风。而微言犹郁者。
盖其所由干禄而得仕者。以章句记读而不由义理故也。
若变其法。则可以除其弊矣。
陛下督废职以补纲维。而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工者。
实有司之皋也。今职备而不举。
法具而不行。谏诤之臣备员。
不闻直声。弹察之臣塞路。
未尝直指。公卿大夫。
则偷合苟容。持禄养交。
为亲戚计迁除领簿而已。兴利之臣。
专以聚敛计数为务。共理之吏。
专以附上剥下为功。习而为常。
渐以成俗。标异而圭角者。
悔吝立及。和光而淈泥者。
富贵立须。虽陛下焦劳聪明。
如此之切至。将何益焉。
伏请下明诏为画一之法。使居是官理是人奉是法者。
必有名绩。然后许迁擢。
考功之殿最。焉敢阿比而干刑司。
则能者日进。不能者日退。
而庶工立事之绩。将褒扬纪述之不暇矣。
陛下备众官以序贤俊。而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者。
由在上者迁之太亟在下者刻之太深故也。古之取人也。
拔十得五。犹以为多。
曲轮直桷。各适其用。
今则不然。举于礼部
则曰幽昧者凡。陋而不可采。
选于吏部。则曰声名者虚浮而不可用。
工文者则惧华而不实。敦质者则惧朴而寡能。
冠盖之族则以为因依。微贱之人则以为幽险。
上求之愈切。下损之弥细。
夫士何负于有司。而乃蹇顿之抑刻之如是哉。
才能如积。抑郁在下。
一朝阙辅相之职卿大夫之官不得。则曰岳不降神。
时之乏人。于是循环其所己用者递迁。
居上者不知格限。无闻声绩。
或一时超拜。或再岁四迁。
以是为适当然耳。是仕进之门常阖。
而天子之官天子之权。当途者五六人迭居持之而已。
以陛下之明圣。夫岂不欲国之得人乎。
宰相之公忠。夫岂不欲人之足用乎。
盖从来已久。因循如是耳。
伏惟陛下申敕朝廷州府。令每岁各举所知于礼部
礼部于计偕常选之中。访察推择。
得其人。则待以不次之位。
遇以非常之恩。不得其人。
则必行殿罚。以惩踰滥。
则周之以宁。舜之以封。
坐而致矣。乏才之叹。
何有于圣朝哉。陛下谓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者。由有司长吏不得其人也。
舍人务政。虽勤何益。
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
空文虚声。溢于视听。
而实功厚惠。未有分寸及于苍生
圣德不宣。王泽不流。
虽陛下寤寐思理。宰相忧勤奉职
又何为也。夫将直其枝。
必正其根。朝廷乃根也。
州郡乃枝也。今朝廷之号令。
有朝出而夕改者矣。主司之法式。
有昨破而今行者矣。伏惟陛下正纲以张万目。
澄源以清万派。则四方大幸矣。
由是言之。非道广而难济。
事繁而愈失也。实承诏将事者之罪耳。
制策曰。周之受田有经制
汉之名田有恒数。今疆畛相接。
半为豪家。流庸无依。
率是编户。本于交易。
焉夺富而补贫。将欲因循。
岂损多而益寡。酌于中道。
其术如何者。臣闻古之道不可变也。
古之法不必行也。之桀。
殷之。周之幽厉。
井田法非亡也。而天下大乱。
太宗元宗。井田法非修也。
而天下大理。夫贞观开元之际。
不受田而均。不名田而赡者。
朝廷正。法令行。
一人之冤得以闻。一吏之犯得以诛。
由此致也。是政之举。
化之成。则田自均。
人自赡。而天下陶然化矣。
岂待曲吏而事为乎。其与贞观开元
非异时也。法苟未行。
人苟失职。徒易其制更其业。
扰人敛怨而已耳。制策曰。
取人唯其行。不必文采。
命官唯其才。不必资考。
然则行非造次而备察。才非错综而遍知。
不以文采为重轻。而士可进退。
不必资考为程准。而吏有条贯。
适变矫枉。渴于良规者。
今之取士。以文字记读为法。
其素履实行。则无门而知。
使由文字而进者。往往犯奸赃为枭獍。
以成其弊也。乾元以还。
版籍斯坏。所在游寄。
莫知从来。伏惟敕天下人士。
未归者一皆复贯。愿留者则令著籍。
置乡校县学州庠。以教训其子弟。
长育其才。自乡升之县。
自县升之州。自州升之礼部
公卿子弟长于京辇者。则使之必由太学
然后登有司。如是其幼弱。
其壮老。发言举足。
云为进取。可得而知矣。
然后参以才艺。试以器用。
诚取人之急务。伏惟陛下裁之。
若资考之限。其章句之庸才。
资荫之常调者。仍宜旧贯。
贤能之士。则行臣向者之谋。
从有司长吏之举。其赏必行。
其罚信焉可也。制策曰。
何方可以序六气来百祥。何施可以寿偫生仁众姓。
徵于前训而有据。议于当代而易从。
勿猥勿并。以称朕意者。
臣闻古者山林薮泽。皆有时禁。
动作之为。无差月令。
则六气以序。百祥以来。
而生生之类。莫不跻仁寿之域矣。
今舍此而不务。杀胎毁卵。
伤仁挠和。而奉胡夷之法。
正月五月九月断天下之屠。欲蕃物产而祈福祐。
斯亦无谓矣。伏惟陛下动遵月令。
前训可据之文也。事稽时禁。
当代易从之道也。施之而不已。
执之而有恒。则帝皇之美。
远惭于今日矣。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