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林 其十八 十八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狂常雨若。僭常旸若。此言政教失道。必感于天也。又尧之水九年。汤之旱七年。此言阴阳定数。不由于人也。若必系于政。则盈虚之数徒言。如不由于人。则精诚之祷安用。二义相戾。其谁可从。又问阴阳不测。水旱无常。将欲均岁功于丰凶。救人命于冻馁。凶歉之岁。何方可以足其食。灾危之日。何计可以固其心。将备不虞。必有其要。历代之术。可明徵焉。
臣闻水旱之灾。有小有大。大者由运。小者由人。由人者。由君上之失道。其灾可得而移也。由运者。由阴阳之定数。其灾不可得而迁也。然则小大本末。臣粗知之。其小者或兵戈不戢。军旅有强暴者。或诛罚不中。刑狱有冤滥者。或小人入用。谗佞有得志者。或君子失位。忠良有放弃者。或男女臣妾有怨旷者。或鳏寡孤独有困死者。或赋敛之法无度焉。或土木之功不时焉。于是乎忧伤之气。愤怨之心。积以伤和。变而为沴。古之君人者。逢一灾。遇一异。则回视反听。察其所由。且思乎军镇之中。无乃有纵暴者耶。刑狱之中。无乃有冤滥者耶。权宠之中。无乃有不肖者耶。放弃之中。无乃有忠贤者耶。内外臣妾。无乃有幽怨者耶。天下穷人。无乃有困死者耶。赋入之法。无乃有过厚者耶。土木之功。无乃有屡兴者耶。若有一于此。则是政令之失。而天地之谴也。又洪范曰。狂常雨若。僭常旸若。言不信不乂。亦水旱应之。然则人君苟能改过塞违。率德修政。励敬天之志。虔罪己之心。则虽踰月之霖。经时之旱。至诚所感。不能为灾。何则。古人或牧一州。或宰一县。有暴身致雨者。有救火反风者。有飞蝗去境者。郡邑之长。犹能感通。况王者为万乘之尊。居兆人之上。悔过可以动天地。迁善可以感神明。天地神明。尚且不违。而况于水旱风雨虫蝗者乎。此臣所谓由人可移之灾也。其大者。则唐尧九载之水。殷汤七年之旱是也。夫以尧之大圣。汤之至仁。于时德俭人和。刑清兵偃。上无狂僭之政。下无怨嗟之声。而卒有浩浩滔天之灾。炎炎烂石之沴。非君上之失道。盖阴阳之定数尔。此臣所谓由运不可迁之灾也。然则圣人不能迁灾。能禦灾也。不能违时。能辅时也。将在乎廪积有常。仁惠有素。备之以储蓄。虽凶荒而人无菜色。固之以恩信。虽患难而人无离心。储蓄者。聚于丰年。散于歉岁。恩信者。行于安日。用于危时。夫如是。则虽阴阳之数不可迁。而水旱之灾不能害。故曰人强胜天。盖是谓也。斯亦图之在早。备之在先。所谓思危于安。防劳于逸。若患至而方备。灾成而后图。则虽圣人。不能救矣。抑臣又闻古者圣王在上。而下不冻馁者何哉。非家至日见。衣之而食之。盖能均节其衣食之源也。夫天之道无常。故岁有丰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缩。圣王知其必然。于是作泉刀布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时敛散之。所以持丰济凶。用盈补缩。则衣食之费。谷帛之生。调而均之。不啻足矣。盖管氏之轻重。李悝之平籴。耿寿昌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故丰稔之岁。则贵籴以利农人。凶歉之年。则贱粜以活饿殍。若水旱作沴。则资为九年之蓄。若兵甲或动。则馈为三军之粮。上以均天时之丰凶。下以权地利之盈缩。则虽九年之水。七年之旱。不能害其人。危其国矣。至若禳祷之术。凶荒之政。历代之法。臣粗闻之。则有雩天地以牲牢。禜山川以圭璧。祈土龙于元武。舞偫巫于灵坛。徙韨修城。贬食彻乐。缓刑省礼。务啬劝分。杀哀多婚。弛力舍禁。此皆从人之望。随时之宜。勤恤下之心。表恭天之罚。但可以济小灾小弊。未足以救大危大荒。必欲保邦邑于危。安人心于困。则在乎储蓄充其腹。恩信结其心而已。盖羲农唐虞禹汤文武。皆由此道而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