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制科人状(近日内外官除改及制科人等事宜)808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新昌里
右。
臣伏见内外官近日除改。
人心甚警。
远近之情。
不无忧惧。
喧喧道路。
异口同音。
皆云制举人牛僧孺等三人以直言时事。
恩奖登科。
被落第人怨谤加诬。
惑乱中外。
谓为诳妄。
斥而逐之。
故并出为关外官。
杨于陵以考策敢收直言者。
故出为广府节度
韦贯之同所坐。
故出为果州刺史
裴垍以覆策又不退直言者。
故免内职户部侍郎
王涯同所坐。
出为虢州司马
卢坦以数举事为人所恶。
因其弹奏小误。
得以为名。
故黜为左庶子
王播同之。
亦停知杂
臣伏以裴垍王涯卢坦韦贯之等。
皆公忠正直。
内外咸知。
所宜授以要权。
致之近地。
故比来众情私相谓曰。
此数人者。
皆人之望也。
若数人进。
则必君子之道长。
若数人退。
则必小人之道行。
欲卜时事之否臧。
在数人之进退也。
则数人者。
自陛下嗣位以来。
并蒙奖用。
或任之耳目。
或委以腹心。
天下人情。
日望致理。
今忽一旦悉疏弃之。
或降于散班
或斥于远郡。
设令有过。
犹可优容。
况且无瑕。
岂宜黜退。
所以前月以来。
上自朝廷。
下至衢路。
众心汹汹。
惊惧不安。
道者疚心。
直言者杜口。
不审陛下得知之否。
凡此除改。
传者纷然。
皆云裴垍等不能委曲顺时。
或以正直忤物。
为人之所媒孽。
本非圣意罪之。
不审陛下得闻之否。
臣未知此说虚实。
但献所闻。
所闻皆虚。
陛下得不明辩之乎。
所闻皆实。
陛下得不深虑之乎。
虚之与实。
皆恐陛下要知。
臣若不言。
谁当言者。
臣今言出身戮。
亦所甘心。
何者。
臣之命至轻。
朝廷之事至大故也。
臣又闻君圣则臣忠。
上明则下直。
故尧之圣也。
天下已太平矣。
尚求诽谤。
以广聪明。
汉文之明也。
海内已理矣。
贾谊犹比之倒悬。
可为痛哭。
二君皆容纳之。
所以得称圣明也。
今陛下明下诏令。
徵求直言。
反以为罪。
此臣所以未喻也。
陛下视今日之理。
何如尧与汉文之时乎。
若以为及之。
则诽谤痛哭。
尚合容而纳之。
况徵之直言。
索之极谏乎。
若以为未及。
僧孺等之言。
固宜然也。
陛下纵未能推而行之。
又何忍罪而斥之乎。
此臣所以为陛下流涕而痛惜也。
德宗皇帝初即位年。
亦徵天下直言极谏之士。
亲自临试。
问以天旱。
穆质对以两汉故事。
三公当免。
卜式著议。
宏羊可烹。
此皆指言当时在权位而有恩宠者。
德宗深嘉之。
自第四等拔为第三等。
畿尉擢为左补阙
书之国史。
以示子孙。
僧孺等对策之中。
切直指陈之言。
亦未过于穆质
而遽斥之。
臣恐非嗣祖宗承耿光之道也。
书诸史策。
后嗣何观焉。
陛下得不再三省之乎。
臣昨在院与裴垍王涯等覆策之时。
日奉宣令。
臣等精意考覆。
臣上不敢负恩。
下不忍负心。
唯秉至公。
以为取舍。
虽有雠怨。
不敢弃之。
虽有亲故。
不敢避之。
唯求直言。
以副圣意。
皇甫湜虽是王涯外甥。
以其言直合取。
亦不敢以私嫌自避。
当时有状。
具以陈奏。
不意偫心嗷嗷。
构成祸端。
圣心以此察之。
则或可悟矣。
傥陛下察臣肝胆。
知臣精诚。
以臣此言可以听采。
则乞俯回圣览。
特示宽恩。
僧孺等准往例与官。
裴垍等依旧职奖用。
使内外人意。
欢然再安。
若以臣此言理非允当。
以臣覆策事涉乖宜。
则臣等见在四人。
亦宜各加黜责。
岂可六人同事。
唯罪两人。
虽圣造优容。
且过朝夕。
在臣惧惕。
岂可苟安。
敢不自陈。
以待罪戾。
臣今职为学士
官是拾遗
日草诏书。
月请谏纸
臣若默默。
惜身不言。
岂惟上孤圣恩。
实亦下负人道。
所以密缄手疏。
潜吐血诚。
苟合天心。
虽死无恨。
无任忧惧激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