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盐法事宜状(张平叔所奏盐法条件)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奉敕。将变盐法。事贵精详。宜令臣等各陈利害可否闻奏者。平叔所上变法条件。臣终始详度。恐不可施行。各随本条分析利害如后。
一件。平叔请令州府差人自粜官盐。收实估匹段。省司准旧例支用。自然获利一倍已上者。臣今通计所在百姓。贫多富少。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盐商利归于已。无物不取。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用此取济。两得利便。今令州县人吏坐铺自粜。利不关已。罪则加身。不得见钱及头段物。恐失官利。必不敢粜。变法之后。百姓贫者。无从得盐而食矣。求利未得。敛怨已多。自然坐失盐利常数。所云获利一倍。臣所未见。
一件。平叔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粜易。不得令百姓阙盐者。臣以为乡村远处。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多将则粜货不尽。少将则得钱无多。计其往来。自充粮食不足。比来商人或自负担斗石。往与百姓博易。所冀平价之上。利得三钱两钱。不比所由为官所使。到村之后。必索百姓供应。所利至少。为弊则多。此又不可行者也。
一件。平叔云。所务至重。须令庙堂宰相充使。臣以为若法可行。不假令宰相充使。若不可行。虽宰相为使无益也。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若自为使。纵有败阙。遣谁举之。此又不可者也。
一件。平叔又云。法行之后。停减盐司所由粮课。年可收钱十万贯。臣以为变法之后。弊随事生。尚恐不登常数。安得更望赢利。
一件。平叔欲令府县粜盐。每月更加京兆尹料钱百千。司录及两县令每月各加五十千。其馀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录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少至五千三千者。臣今计此。用钱已多。其馀官典及巡察手力所由等粮课。仍不在此数。通计所给。每岁不下十万贯。未见其利。所费已广。平叔又云。停盐司诸色所由粮课。约每岁合减得十万贯钱。今臣计其新法。亦用十万。不啻减得十万。却用十万。所亡所得。一无赢馀也。平叔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多者迁转。不拘常例。如阙课利。依条科责者。刺史县令。职在分忧。今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治行。非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之义也。
一件。平叔请定盐价每斤三十文。又每二百里每斤价加收二文。以充脚价。量地远近险易。加至六文。脚价不足官与。出名为每斤三十文。其实已三十六文也。今盐价京师每斤四十。诸州则不登此。变法之后。祗校数文。于百姓未有厚利也。脚价用五文者官与出二文。用十文者官与出四文。是盐一斤。官粜得钱名为三十。其实斤多得二十八。少得二十六文。折长补短。每斤收钱不过二十六七。百姓折长补短。每斤用钱三十四。则是公私之閒。每斤常失七八文也。下不及百姓。上不归官家。积数至多。不可遽算。以此言之。不为有益。平叔又请令所在及农隙时。并召车牛盘盐送纳都仓。不得令有阙绝者。州县和雇车牛。百姓必无情愿。事须差配。然付脚钱。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齐集之后。始得载盐。及至院监请受。又须待其轮次。不用门户。皆被停留。输纳之时。人事又别。凡是和雇。无不皆然。百姓宁为私家载物取钱五文。不为官家载物取十文钱也。不和雇则无可载盐。和雇则害及百姓。此又不可也。
一件。平叔称停减盐务所由。收其粮课。一岁尚得十万贯文。今又称既有巡院。请量闲剧。留官吏于仓场勾当要害守捉。少置人数。优恤粮料。严加把捉。如有漏失私粜等。并准条处分者。平叔所管盐务所由人数有几。量留之外。收其粮课。一岁尚得十万贯。此又不近理也。比来要害守捉。人数至多。尚有漏失私粜之弊。今又减置人数。谓能私盐断绝。此又于理不可也。
一件。平叔云。变法之后。岁计必有所馀。日用还恐不足。谓一年已来。且未责以课利。后必数倍校多者。此又不可。方今国用常言不足。若一岁顿阙课利。为害已深。虽云明年校多。岂可悬保。此又非公私蓄积尚少之时可行者也。
一件。平叔又云。浮寄奸猾者转富。土著守业者日贫。若官自粜盐。不问贵贱贫富。士农工商。道士僧尼。并兼游惰。因其所食。尽输官钱。并诸道军诸使家口亲族。递相影占。不曾输税。若官自粜盐。此辈无一人遗漏者。臣以此数色人等。官未自粜盐之时。从来籴盐而食。不待官自粜然后食盐也。若官不自粜盐。此色人等不籴盐而食。官自粜盐。即籴而食之。则信如平叔所言矣。若官自粜与不自粜。皆常籴盐而食。则今官自粜。亦无利也。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见其近而不见其远也。国家榷盐。粜与商人。商人纳榷。粜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贱。皆已输钱于官矣。不必与国家交手付钱。然后为输钱于官也。
一件。平叔云。初定两税时。绢一匹直钱三千。今绢一匹直钱八百。百姓贫虚。或先取粟麦价。及至收穫。悉以还债。又充官税。颗粒不残。若官中粜盐。一家五口所食盐价。不过十钱。随日而输。不劳驱遣。则必无举债逃亡之患者。臣以为百姓困弊。不皆为盐价贵也。今官自粜盐与依旧令商人粜。其价贵贱。所校无多。通计一家五口所食之盐。平叔所计。一日以十钱为率。一月当用钱三百。是则三日食盐一斤。一月率当十斤。新法实价与旧每斤不校三四钱以下。通计五口之家。以平叔所约之法计之。贱于旧价。日校一钱。月校三十。不满五口之家。所校更少。然则改用新法。百姓亦未免穷困流散也。初定税时。一匹绢三千。今只八百。假如特变盐法。绢价亦未肯贵。五口之家。因变盐法。日得一钱之利。岂能便免作债。收穫之时。不被徵索。输官税后。有赢馀也。以臣所见。百姓困弊日久。不以事扰之。自然渐校。不在变盐法也。今绢一匹八百。百姓尚多寒无衣者。若使匹直三千。则无衣者必更众多。况绢之贵贱。皆不缘盐法。以此言之。盐法未要变也。
一件。平叔云。每州粜盐。不少长吏或有不亲公事。所由浮词云。当界无人籴盐。臣即请差清强巡官检责所在实户。据口团保给一年盐。使其四季输纳盐价。口多粜少。及盐价迟违。请停观察使见任。改散慢官。其刺史已下贬与上佐。其馀官贬远处者。平叔本请官自粜盐以宽百姓。令其苏息。免更流亡。今令责实户口团保给盐。令其随季输纳盐价。所谓扰而困之。非前意也。百姓贫家食盐至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若据口给盐。依时徵价。办与不办。并须纳钱。迟违及违条件。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苟官吏畏罪。必用威刑。臣恐因此所在不安。百姓转致流散。此又不可之大者也。
一件。平叔请限商人盐纳官后。不得辄于诸军诸使觅职掌把钱捉店看守庄硙。以求影庇。请令所在官吏严加防察。如有违犯。应有资财并令纳官。仍牒送府县充所由者。臣以为盐商纳榷。为官粜盐。子父相承。坐受厚利。比之百姓。实则校优。今既夺其业。又禁不得求觅职事。及为人把钱捉店看守庄硙。不知何罪一朝穷蹙之也。若必行此。则富商大贾。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此又不可不虑也。
一件。平叔云。行此策后。两韨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斩。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检责军司军户盐如有隐漏。并准府县例科决。并赏所由告人者。此一件若果行之。不惟大失人心。兼亦惊动远近。不知粜盐所获几何。而害人蠹政。其弊实甚。
以前件状。奉九月九日敕。令臣等各陈利害者。谨录奏闻。伏听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