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西事宜状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有职位者。劳于计虑抚循。奉所役者。修其器械防守。金帛粮畜。耗于赏给。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况以三小州残毙困剧之馀。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閒。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毙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一。诸道发兵。或三二千人。势力单弱。羁旅异乡。与贼不相谙委。望风慑惧。难便前进。所在将帅。以其客兵难处使。先不存优恤。待之既薄。使之又苦。或被分割队伍。隶属诸头。士卒本将。一朝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又其本军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士卒有征行之艰。闾里怀离别之思。今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贼界连接处。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习于战斗。识贼深浅。既是土人。护惜乡里。比来未有处分。犹愿自备衣粮。共相保聚。以备寇贼。若令召募。立可成军。若要添兵。自可取足。贼平之后。易使归农。伏请诸道先所追到行营者。悉令却牒归本道。据行营所追人额。器械弓矢。一物已上。悉送行营充给。所召募人。兵数既足。加之教练。三数月后。诸道客军。一切可罢。比之徵发远人。利害悬隔。
一。绕逆贼州县堡栅等。各置兵马。都数虽多。每处则至少。又相去阔远。难相应接。所以数被攻劫。致有损伤。今若分为四道。每道各置三万人。择要害地。屯聚一处。使有隐然之望。审量事势。乘时逐利。可入。则四道一时俱发。使其狼狈惊惶。首尾不相救济。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自然不要诸处多置防备。临贼小县。可收百姓于便地。作行县以主领之。使免散失。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喻以圣德。放之使归。销其凶悖之心。贷以生全之幸。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比来征讨无功。皆由欲其速捷。有司计算所费。苟务因循。小不如意。即求休罢。河北淮西等见承前事势。知国家必不与之持久。并力苦战。幸其一胜。即希冀恩赦。朝廷无至忠忧国之人。不惜伤损威重。因其有请。便议罢兵。往日之事患皆然也。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一。兵之胜负。实在赏罚。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然可集事。不可爱惜所费。惮于行刑。
一。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至于分兵出界。公然为恶。亦必不敢。宜特下诏云。蔡州自吴少诚已来。相承为节度使。亦微有功效。少阳之殁。朕亦本拟与元济。恐其年少。未能理事。所以未便处置。待其稍能缉绥。然拟许其承继。今忽自为。狂勃侵掠。不受朝命。事不得已。所以有此讨伐。至如淄青恒州范阳等道。祖父各有功业。相承命节。年岁已久。朕必不利其土地。轻有改易。各宜自安。如妄自疑惧。敢相扇动。朕即赦元济不问。回军讨之。自然破胆。不敢妄有异说。
以前件谨录奏闻。伏乞天恩特赐裁择。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