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止观统例议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七
夫止观何为也。
导万法之理。
而复于实际者也。
实际者何也。
性之本也。
物之所以不能复者。
昏与动使之然也。
照昏者谓之明。
驻动者谓之静。
明与静。
止观之体也。
在因谓之止观。
在果谓之智定。
因谓之行。
果谓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
成者證此者也。
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
动足以失方。
于是乎止而观之。
静而明之。
使其动而能静。
静而能明。
因相待以成法。
即绝待以照本。
立大车以御正
乘大事而总权。
消息乎不二之场。
鼓舞于说三之域。
至微以尽性。
至赜以体神。
语其近。
则一毫之善可通也。
语其远。
则重元之门可窥也。
用至圆以圆之。
物无偏也。
用至实以实之。
物无妄也。
圣人举其言。
所以示也。
广其用。
所以告也。
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
拟而议之。
使自至之。
此止观所由作也。
夫三谛者何也。
一之谓也。
空假中者何也。
一之目也。
空假者相对之义。
道者得一之名。
此思议之说。
非至一之旨也。
至一即三。
至三即一。
非相含而然也。
非相生而然也。
非数义也。
非强名也。
自然之理也。
言而传之者迹也。
理谓之本。
迹谓之末。
本也者。
圣人所至之地也。
末也者。
圣人所示之教也。
由本以垂迹。
则为小为大。
为通为别。
为顿为渐。
为显为秘。
为权为实。
为定为不定。
循迹以返本。
则为一为大。
为圆为实。
为无住为中。
为妙为第一义。
是三一之蕴也。
所谓空也者。
通万法而为言者也。
假也者。
立万法而为言者也。
中也者。
妙万法而为言者也。
破一切惑。
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
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
莫大乎中。
举中则无法非中。
举假则何法非假。
举空则无法不空。
成之谓之三德。
修之谓之三观。
举其要。
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
昧者使明。
塞者使通。
通则悟。
悟则至。
至则常。
常则尽矣。
明则照。
照则化。
化则成。
成则一矣。
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
磅礡万劫而不遗。
焘载恒沙而不有。
复归无物而不无。
寓名之曰佛。
经号之曰觉。
究其旨。
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
夫三观成功者如此。
所谓圆顿者。
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
十章者。
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
五略者。
举其宏纲截流之津也。
十境者。
发动之机。
立观之谛也。
十乘者。
妙用所修。
发行之门也。
止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
义备故也。
阙其馀者。
非所修之要故也。
乘者何也。
载物而运者也。
十者何也。
成载之事者也。
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
德之上也。
乘一而已矣。
岂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
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
安心者安无所安。
偏破者偏无所偏爰至馀乘。
皆不得已而说也。
至于别其义例。
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
统而之不为少。
连环不可解也。
如贯珠不可杂也。
如悬镜不可掩也。
通川不可遏也。
议家多门。
非诤论也。
按经證义
非虚说也。
辨四教浅深。
事有源也。
成一事因缘。
理无遗也。
噫。
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
非夫圣智超绝。
卓尔独立。
其孰能为乎。
非夫聪明深达。
得意忘象
其孰能知乎。
今之人乃专用章句文字。
从而释之。
又何疏漏耶。
或称不思议境
与不思议事。
皆极圣之域。
等觉至人。
犹所未尽。
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
浩然于言说之中。
推上妙之理。
是犹醯鸡而说大鹏。
夏虫之议层冰。
其不可见明矣。
今止观之说。
文字万数。
广论果地。
无益初学。
岂如暗然自修。
功至自至。
何必以早计为事乎。
是大不然。
凡所为上圣之域。
岂隔阔辽夐。
与凡境杳绝欤。
是惟一性而已。
得之为悟。
失之为迷。
一理而已。
迷而为凡。
悟而为圣。
述者自隔。
理不隔也。
失者自失。
性不失也。
止观之作。
所以辨异同而究圣神。
使偫生正性而顺理者也。
正性顺理。
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
不知此教者。
则学何所入。
功何所施。
智何所发。
譬如无目。
昧于日月之光。
行于重险之处。
颠踣堕落。
可胜既乎。
噫。
去圣久远。
贤人不出。
庸昏之徒。
含识而已。
至使魔邪诡惑。
诸党并炽。
空有云云。
为坑为阱。
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
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
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
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
有枯木而称定者
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
有假于鬼而言通者。
有放心而言广者。
有罕言而为密者。
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
凡此之类。
自立为祖。
继祖为家。
反经非圣。
昧者不觉。
仲尼有言。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由物累也。
悲夫。
隋开皇十七年
智者大师去世。
至皇朝建中。
垂二百载。
以斯文相传。
凡五家师。
其始曰灌顶。
其次曰缙云威。
又其次曰东阳小威
又其次曰左溪朗公
其五曰荆溪然公。
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
能奉师训。
集成此书。
盖不以文词为本故也。
或失则烦。
或失则野。
当二威之际。
缄受而已。
其道不行。
天宝中
左溪始宏解说。
而知者盖寡。
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
网罗遗法。
勤矣备矣。
荆溪灭后。
知其说者适三四人。
古人云。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
盖性德者也。
学而知之者。
天机深者也。
若嗜欲深。
耳目塞。
虽学而不能知。
斯为下矣。
今夫学者。
内病于蔽。
外役于烦。
没世不能通其文。
数年不能得其益。
是则业文为之屦校梏足也。
棼句为之簸糠眯目也。
以不能喻之师。
教不领之弟子。
止观所以未光大于时也。
予常戚戚于是。
整其宏纲。
撮其机要。
其理之所存。
教之所急。
或易置之。
或引伸之。
其义之迂。
其辞之鄙。
或薙除之。
或润色之。
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
广略之宜。
三存其一。
于是袪鄙滞。
导蒙童。
贻诸他人。
则吾岂敢。
若同见同行。
且不以止观罪我。
亦无隐乎尔。
建中上元甲子首事。
笔削三岁。
岁在析木之津。
功毕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