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天台法门议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七
论曰。
修释氏之训者。
务三而已。
曰戒定慧。
斯道也。
始于发心。
成于妙觉。
经纬于三乘。
导达于万行。
而能事备焉。
法王出世。
由一道清净。
用一音演说。
机感不同。
所闻益异。
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
播于诸部。
粲然殊流。
要其所归。
无越一实。
故经曰。
虽说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又曰。
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
喻之以众流入海。
标之以不二法门
自他两得。
同诣秘密。
此教之所由作也。
洎鹤林灭而法网散。
神足隐而宗途异。
各权所据。
矛盾更作。
其中或三昧示生。
四依出现。
应机不等。
持论亦别。
故摄论地持成实惟识之类。
分路并作。
非有非空之谈。
莫能一贯。
既而去圣滋远。
其风益扇。
说法者桎梏于文字。
莫知自解。
习禅者虚无其性相。
不可牵复。
是此者非彼。
未得者谓證。
慧解之道。
流以忘返。
身口之事。
荡而无章。
于是法门之大统
或几乎息矣。
既而教不终否。
至人利见。
慧闻慧思
或跃相继。
法雷之振未普。
故木铎重授于天台大师
大师身子善现之超悟。
帝尧大舜之体相。
赞龙树之遗论。
南岳妙解
然后用三种止观。
成一事因缘。
括万法于一心。
开十乘于八教。
戒定慧之说。
空假中之观。
坦然明白。
可举而行。
是故教无遗法。
法无弃人。
人无废心。
无择行。
行有所證。
證有其宗。
大师教门。
所以为盛。
故其在世也。
光昭天下。
帝王师范。
其去世也。
往来上界。
为慈氏辅佐。
卷舒于普门。
示现降德。
为如来所使。
阶位境智。
盖无得而称焉。
于戏。
应迹虽往。
微言不坠。
习之者犹足以抗折百家。
昭示三藏
又况而能
而能修。
修而能进。
进而不已者欤。
斯人也。
虽曰未證。
吾必谓之近矣。
今之人正信者鲜。
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
中人以下。
驰骋爱欲之徒。
出入衣冠之类。
以为斯言至矣。
且不逆耳。
私欲不废。
故从其门者。
若飞蛾之赴明烛。
破块之落空谷。
殊不知坐致焦烂。
而莫能自出。
虽欲益之。
而实损之。
与夫众魔外道。
为害一揆。
由是观之。
此宗之大训。
此教之旁济。
其于天下。
为不侔矣。
自智者传法。
五世至今。
天台湛然大师中兴其道。
为予言之如此。
故录之以系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