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
右。臣伏见陛下每垂睿心。
经略边境。增筑城垒。
加置戍兵。至于春秋衣装。
岁时宴犒。先后迟速。
悉由宸衷。其为忧勤。
可谓至矣。其为资费。
亦以多矣。盖以安人固国。
不惮烦劳。此诚慎虑之深者也。
然于储蓄大计。则未降意良图。
但任有司随月供应。近岁蕃戎小息。
年谷屡登。所支军粮。
犹有匮乏。边书告阙。
相继于朝。傥遇水旱为灾。
籴翔贵。凶丑匪茹
寇扰淹时。或负挽力殚。
或馈饷路绝。则戍兵虽众不足恃。
城垒虽固不克居。是使积年完聚之劳。
适资一夕溃败之辱。此乃理有必至。
而事无幸济者也。臣窃为陛下惜之。
军志曰。虽有石城十仞。
汤池百步。无不能守也。
晁错安边之策。要在积谷。
充国建破之议。先务屯田。
历代制禦四夷。常为国之大事。
勇者奋其力。智者贡其谋。
攻守异宜。盛衰殊势。
柔服而不劳师旅者。则常闻之矣。
屯师而不务农食者。未尝有焉。
今陛下广徵甲兵。分守城镇。
除所在营田税亩自供之外。仰给于度支者尚八九万人。
千里馈粮。涉履艰险。
运米一斛。达于边军。
远或费钱五六千。近者犹过其半。
犯雪霜皲瘃之苦。冒豺狼剽掠之虞。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倾财用而竭物力。犹苦日给之不充。
其于储蓄。以备非常。
固亦绝意而不暇思也。夫屯兵守土。
以备寇戎。至而无粮。
守必不固矣。遇寇不守。
则如勿屯。平居有残人耗国之烦。
临难有启敌纳侮之祸。所养非所用。
所失非所虞。以为制备之规。
臣窃谓疏矣。顷者吐蕃尚结赞率其丑类。
越轶封疆。朔方五原
相继沦陷。虽由将帅不武。
亦因匮乏得辞。其事未遥。
足为深戒。昧理而好谀者。
必曰当结赞入寇之日。遇贼泚作乱之馀。
戍卒未多。边农尚寡。
今则甲兵大备。稼穑屡丰。
比于曩时。势不同等。
臣请复陈近效。以质浮词。
今年夏初。寇犯灵武
禦则寡力。守则乏粮。
告急求哀。匪朝伊夕。
有司为之请罪。陛下为之轸忧
遽择使臣。奔波督运。
积财以资用。高价以招人。
赖蕃戎自旋。粮道获济。
封略不坏。固非成谋。
然则盐夏覆而灵武全。唯在幸与不幸之间耳。
是皆无不拔之势。有可骇之危。
其为规制之方。所谓同归于失矣。
议者是当今而非既往。岂不曰昧理而好谀乎。
今戍卒之加于往时。臣固知之矣。
今边农之广于往岁。臣亦知之矣。
所谓同归于失者。在于措置乖当。
蓄敛乖宜。利之所生。
害亦随至故也。陛下忿蕃丑之暴掠。
惩边镇之空虚。缮甲益兵。
庇人保境。此诚雄武之英志。
覆育之仁心。刷愤耻而扬威声。
海内咸望有必攻之期矣。既而统师无律。
制事失权。戍卒不隶于守臣
守臣不总于元帅。至有一城之将。
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
皆承别诏委任。分镇亘千里之地。
莫相率从。缘边列十万之师。
不设谋主。每至犬羊犯境。
方驰书奏取裁。行李往来。
动踰旬日。比蒙徵发救援。
寇已获胜罢归。小则蹂藉麦禾。
大则驱掠人畜。是乃益兵甲而费财用。
竟何补侵轶之患哉。夫将贵专谋。
军尚气势。训齐由乎纪律。
制胜在于机权。是以兵法有分阃之词。
有合拳之喻。有进退如一之令。
便宜从事之规。故能动作协变通。
制备垂永久。出则同力。
居则同心。患难相交。
急疾相赴。兵之奉将。
若四支之卫头目。将之守境。
若一家之保室庐。然后可捍寇雠。
护氓庶。蕃畜牧。
辟田畴。天子唯务择人而任之。
则高枕无虞矣。吐蕃之比于中国。
众寡不敌。工拙不侔。
然而彼攻有馀。我守不足。
盖彼之号令由将。而我之节制在朝。
彼之兵众合并。而我之部分离析。
夫部分离析。则纪律不一。
而气势不全。节制在朝。
则谋议多端。而机权多失。
臣故曰措置乖当。此之谓乎。
陛下顷以边兵众多。转馈劳费。
设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
此令初行。人皆悦慕。
争趋厚利。不惮作劳。
耕稼日滋。岁贱。
向使有司识重轻之术。宏久远之谋。
守之有恒。施之有制。
谨视丰耗。善计收积。
菽麦必归于公廪。布帛悉入于农夫。
其或有力而无资。愿居而靡措。
贷其种食。假以犁牛。
自然戍卒忘归。贫人乐徙。
可以足食。可以实边。
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
无徵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
果能用之。足谓长算。
既而有司隘吝。不克将顺。
忘国家制备之谋。行市道苟且之意。
当稔而愿籴者。则务裁其价。
不时敛藏。遇灾而艰食者。
则莫揆乏粮。抑使收籴。
遂使豪家贪吏。反操利权。
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困。
乘时所急。十倍其赢。
又有势要近亲。羁游之士。
或托附边将。或依倚职司
委贱籴于军城。取高价于京邑
坐致厚利。实繁有徒。
欲劝农而农不获饶。欲省费而费又愈甚。
复以制事无法。示人不诚。
每至和籴之时。多支絺纻充直。
穷边寒冱。不任衣裘。
绝野萧条。无所货鬻。
且又虚张估价。不务准平。
高下随喜怒之心。精粗在胥吏之手。
既无信义率下。下亦以伪应之。
度支物估转高。军郡谷价转贵。
递行欺罔。不顾宪章。
互相制持。莫可禁止。
度支以苟售滞货为功利。而不察边食之盈虚。
军司以所得加价为羡馀。而不恤农人之勤苦。
虽设巡院。使相监临。
既失纲条。转成囊橐。
至有空申簿帐。伪指囷仓。
计其数则亿万有馀。考其实则百十不足。
巡院巧诬于会府会府承诈以上闻。
幸逢有年。复遇无事。
吞声补旧。引日偷安。
若遇岁俭兵兴。则必立至危迫。
灵武之事。足为明徵。
臣故曰蓄敛乖宜。此之谓也。
边之大事。在食与兵。
今食则无储。兵则乏帅。
谓之有备。其可得乎。
近者缘边诸州。频岁大稔。
谷籴丰贱。殊异往时。
此乃天赞国家。永固封略之时也。
而尚日不暇给。曾无远图。
军府有歉食之词。穑人有悔耕之意。
天赞而不受其利。农伤而不恤其穷。
及凶灾流行。播植堕废。
虽复悔恨。事何可追。
臣是以屡屡尘烦。所惜在此。
顷请择人充使。委之平籴务农。
陛下以理贵因循。未赐允许。
又请乘时丰稔。边城加贮军粮。
有司以经费无馀。其事复寝。
臣谬当任使。待罪枢衡。
虽神武之谋。不资献纳。
职司之分。敢忘忧虞。
夙夜疚心。衋如焚灼。
辄复效其鄙薄。庶或裨补万分。
不劳人。不变法。
不加赋税。不费官钱。
不废耳目之娱。不节浮冗之用。
唯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
请为陛下致边军十万人一年之粮。以为艰急之备。
陛下诚能听臣愚计。不受沮伤。
百日之间。收贮总毕。
转运常行之务。既无失于旧规。
太仓岁入之储。亦不阙其恒数。
图虑至熟。更无所妨。
谨具扬搉上陈。惟陛下留意省察。
旧制以关中王者所都。万方辐辏。
人殷地狭。不足相资。
加以六师糗粮。百官禄廪。
邦畿之税。给用不充。
所以控引东方。岁运租米。
冒淮湖风浪之弊。溯河渭湍险之艰。
所费至多。所济盖寡。
习闻见而不达时宜者则曰。国之大事。
不计费损。故承前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
虽知劳烦。不可废也。
习近利而不防远患者则曰。每至秋成之时。
但令畿内和籴。既易集事。
又足劝农。何必转输。
徒耗财赋。臣以两家之论。
互有短长。各申偏执之怀。
俱昧变通之术。其于事理。
可得粗言。夫聚人以财。
而人命在食。将制国用。
须权重轻。食不足而财有馀。
则弛于积财而务实仓廪。食有馀而财不足。
则缓于积食而啬用货泉。若国家理安。
钱谷俱富。烝黎蕃息。
力役靡施。然后恒操羡财。
益广漕运。虽有厚费。
适资贫人。三者不失其时之所宜。
则轻重中权。而国用有制矣。
开元天宝之际。承平日久。
财力阜殷。禄食所颁。
给用亦广。所以不计糜耗。
励赡军储。至使流俗过言。
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说。然且散有馀而备所乏。
虽费何害焉。斯所谓操羡财以广漕运者也。
贞元之始。巨盗初平。
太仓无兼月之储。关辅遇连年之旱。
而有司奏停水运。务省脚钱。
至使郊畿之间。烟火殆绝。
都市之内。馁殍相望。
斯所谓睹近利而不防远患者也。近岁关辅之地。
年谷屡登。数减百姓税钱。
许其折纳粟麦。公储委积。
足给数年。田农之家。
犹困谷贱。今夏江淮水潦。
漂损田苗。比于常时。
米贵加倍。氓庶匮乏。
流庸颇多。关辅以谷贱伤农。
宜加价籴谷。以劝稼穑。
江淮以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
以救凶灾。今宜籴之处则无钱。
宜粜之处则无米。而又运彼所乏。
益此所馀。斯所谓习见闻而不达时宜者也。
淮南诸州。米每斗当钱一百五十文。
淮南转运至东渭桥。每斗船脚又约用钱二百文。
计运米一斗。总当钱三百五十文。
其米既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
今据市司月估。每斗只粜得钱三十七文而已。
耗其九而存其一。馁彼人而伤此农。
制事若斯。可谓深失矣。
顷者每年从江西湖南浙东浙西淮南等道。都运米一百一十万石送至河阴
其中减四十万石留贮河阴仓。馀七十万石送至陕州
又减三十万石留贮太原仓。唯馀四十万石送赴渭桥输纳。
臣详问河阴太原等仓留贮之意。盖因往年虫旱。
关辅荐饥。当崔造作相之初。
元琇罢运之失。遂请每年转漕米一百万石。
以赡京师。比至中涂。
力殚岁尽。所以节级停减。
分贮诸仓。每至春水初通。
江淮所般未到。便取此米入运。
免令停滞舟船。江淮新米至仓。
还复留纳填数。轮环贮运。
颇亦协宜。不必每岁加般。
以增不急之费。所司但遵旧例。
曾不详究源由。迩来七年。
积数滋广。臣近勘河阴太原等仓。
见米犹有三百二十馀万石。河阴一县。
所贮尤多。仓廪充盈。
随便露积。旧者未尽。
新者转加。岁月渐深。
耗损增甚。纵绝江淮输转。
且运此米入关。七八年间。
计犹未尽。况江淮转输。
般次不停。但恐过多。
不虑有阙。今岁关中之地。
百谷丰成京尹诸县
频以此事为言。忧在京米粟太贱。
请广和籴。以救农人。
臣令计料所籴多少。皆云可至百馀万石。
又令量定所籴估价。通计诸县贵贱。
并雇船车般至太仓。谷价约四十有馀。
米价约七十以下。此则一年和籴之数。
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
足以和籴五斗。比较即时利害。
运务且合悉停。臣窃虑运务若停。
则舟船无用。舟船无用。
则坏烂莫修。傥遇凶灾。
复须转漕。临时鸠集。
理必淹迟。夫立法裁规。
久必生弊。经略之念。
始虑贵周。不以积习害机宜。
不以近利隳永制。不贵功于当代。
不流患于他时。虑远防微。
是其均济。臣今所献。
庶近于斯。减所运之数。
以实边储。存转运之务。
以备时要。其于详审。
必免贻忧。旧例从江淮道运米一百一十万石至河阴
来年请停八十万石。运三十万石。
旧例从河阴运米七十万石至太原仓。来年请停五十万石。
运二十万石。旧例从太原仓运米四十万石至东渭桥。
来年请停二十万石。运二十万石。
江淮所停运米八十万石。请委转运使于遭水州县。
每斗八十价出粜。计以糙米与细米分数相接之外。
每斗犹减时价五十文。以救贫乏。
计得钱六十四万贯文。节级所减运脚。
计得六十九万贯。都合得钱一百三十三万贯。
数内请支二十万贯付京兆府。令于京城内及东渭桥开场和籴米二十万石。
每斗与钱一百文。计加时估价三十已上。
用利农人。其米便送东渭桥及太原仓收贮。
充填每年转漕四十万石之数。并足馀尚有钱一百一十三万贯文。
以供边镇和籴。臣已令度支巡院勘问诸军州米粟时价。
兼与当管长吏商量。令计见垦之田。
约定所籴之数。得凤翔泾陇邠宁庆鄜坊丹延夏绥银灵盐振武等道良原长武平凉等城报。
度支旋籴供军之外。别拟储备者。
计可籴得粟一百三十五万石。其临边州县。
各于当处时价之外。更加一倍。
其次每十分加七分。又其次每十分加五分。
通计一百三十五万石。当钱一百二万六千贯文。
犹合剩钱十万四千贯。留充来年和籴。
所于江淮粜米及减运米脚钱。请并委转运使便折市绫绢絁绵四色。
即作船般送赴上都。边地早寒。
敛藏向毕。若待此钱送到。
即恐收籴过时。请且贷户部别库物充用。
本色续到。便令折填。
其所贷户部别库物。亦取绫绢絁绵四色。
并依平估价。务利农人。
仍取度支官畜及车。均融般送。
请各委当道节度当城兵马使与监军中使度支和籴巡院官同受领。便计会和籴。
量人户垦田多少。先付价直。
立限纳粟。不愿粜者。
亦勿强徵。其有纳米者。
每米六升。折一斗。
应所籴得米。亦委此三官同检覆。
分于当管城堡之内。拣择高燥牢固仓窖等收纳封闭。
仍以贮备军粮为名。非缘城守绝粮。
及承别敕处分。并不得辄有支用。
待收籴毕。具所籴数并收贮处所闻奏。
并报中书门下总计贮备一百三十五万石。
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一年之粮。来秋若遇顺成
又可更致百馀万石。边蓄既富。
边备自修。以讨则有赍。
以守则可久。以加兵则不忧所至乏食。
以敛籴则不为贪将所邀。恢疆保境者得以遂其谋。
蹙国跳军者无所辞其罪。是乃立武之根柢。
安边之本源。守土庇人。
莫急于此。倾公藏而发私积。
犹当悉力以务之。况今不扰一人。
无废百事。但于常用之内。
收其枉费之资。百万赢粮。
坐实边鄙。又有劝农赈乏之利存乎其间。
此盖天锡陛下攘戎狄而安国家之时。不可失也。
陛下诚能过听愚计。先聚军储。
慎择良图。更贞师律。
蠢尔凶丑。自当畏威。
纵迷款塞之心。必无猾夏之虑。
伏惟少留睿思。详省而明断之。
其所停减运脚。臣已与本司审细计料。
并边镇分配和籴数。及米粟估价等数。
各得别状。条件分析。
谨同封进。听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