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萧相公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
相公阁下。某以抱舋遐荒。
残魂未绝。偷度时刻。
倏忽四年。伏以宗社未安。
凶逆犹在。才无取入。
死难莫由。天地之中。
甘为弃物。岂意当此之日。
相公安抚之时。狂夫之言。
犹有一得。刍荛见纳。
庸可庶乎。伏惟相公秉钧戡难。
道冠伊吕。方期除天地之害。
更造生灵之本。故诏书曰。
则如亲临。又曰。
其代予言。大哉倚赖。
斯可畏也。安得因循故辙。
返顾于身乎。奉惟相公之忧。
深入骨髓矣。圣上缵序鸿业。
于今六年。将求升平。
初若不及。以无贤相左右。
亏我圣道。近二三年。
执事者。蔽主之耳目。
括囊容身。内怀奸忌。
外擅威柄。衣冠为之侧足。
道路不敢偶语。众叛人离。
遂有今日。相公所自见知。
既不能诛宏羊以谢天下。则今之所急者。
皆在相公彀中耳。况居储后之姻。
重受台廷之寄。国弊身弊。
国安身安。既须以形迹远嫌。
又须以直道见节。为相公之福。
深以为难。是即疏家知止。
马氏不侯。至今高人。
借以为诫。斯为上矣。
如或急于救世。虽不获已。
道德刑政。仁义干戈。
任权重轻。惟精惟一。
斯为次矣。此外滔滔者皆是。
非愚所知。今大盗未除。
偫寇更起。其可处置者。
两江半淮。三蜀五岭而已。
其中最切者。请举尤以明之。
每道皆有客军。本在同心平难。
侧闻将校谋胜。监军争长。
节度敛手。金多者虽败即安。
无金者才入则退。战胜攻取。
未之前闻。为今之计。
莫若监军一切且停。客军权属节使
申明本管。无得相干。
然后慎选良将。文武兼备。
委之镇抚。希在万一。
馀则历在相公目前。不敢烦于翰。
负累忧危。年垂七十。
沉痾积疹。四十馀年。
自到炎方。幸未及死。
岂合以国家大务。言达相府乎。
实以故韦吏部有忘年之分。尝约以相公今日之望。
每恨生死契阔。不尽曩时之期。
拳拳之心。皎如白日。
良友虽殁。情岂忘乎。
伏蒙每赐书问。亦承念及微命。
恃此不恐。辄冒威严。
其是与非。不在小子。
又自悲者。平生志业。
身退毁随。纷纷世情。
鲜不乘便。浮石沉水。
自古而然。𠙦𠙦万里。
谁能识察。敢托相公门阑之旧。
辄书当时得罪之由。再烦视听。
具如别状。因宋侍御上垂详览。
又尝内省。自卜者审。
既已衰暮。又昧时用。
前年病热。远视不审。
去夏罹瘴。近听不闻。
疲惫之馀。难于尸素。
伏乞曲赐恩波。放归田里。
传家就木。不夭天年。
九原之下。期以赎责。
甚大惠也。如以归田闻奏无端。
即乞以检校閒官为请。许令随便养病。
免死殊俗。又大惠也。
伏念斗筲之器。须当承乏之用。
任过其量。自合速辜。
然于其中有可恕者。且获戾之始。
实谤为深。不蒙鞫问。
至今为累。若不然者。
岂三人同罪。而一身受罚。
蒋镇曹会府袁高选牧名藩。
由此而言。痕累未尽。
每一念至。惊危贯心
岂无知人。谁为言者。
今之所祈恕者。属鸿恩宥过。
掩瑕涤秽。亡官失爵。
犹蒙收叙。况身佐州端。
秩犹五品。乞从反褐。
以赎前愆。免入量移。
再罹降黜。馀生愿毕。
瞑目如归。幸甚。
又事有失于知退而终可言者。窃以圣上建元立极之初。
每赐驱策。虽无尘露之效。
颇传润色之美。有册皇太后尊号圣神文武尊号皇储宜建之制
皆泥金检玉。著之国史。
其馀则北蕃西戎。诏册文诰。
无大无小。何密何疏。
王将相。出入中外。
数年之閒。事无虚日。
皆承特旨。俾以发挥。
声猷所浃。必由是也。
岂惟叨窃之幸。实为不朽之幸矣。
隋文帝杨素牛宏曰。薛道衡老矣。
宜使朱门列戟。薛公谢恩。
且辞无功。隋文帝诏曰。
自吾有宝位。国家大事。
皆尔宣行。岂非大功耶。
薛公乃受赐。愚虽才不逮薛。
而焯叙盛明。过于薛远矣。
愿以簪履之念。得遂丘园之请。
追前奖拔。虽死犹生。
伏愿相公深纳焉。沉迷鄙败。
不知忌讳。驰魂惕虑。
退不自安。死罪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