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荆州南泉大云寺若和尚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肇有含气。则鹰鹯逐鸟。
虎狼噬人。人最灵于其间。
嗜欲萌而六根动。利害交而五兵作。
文演乾坤。至于性命。
老陈道德。循于天下。
不究因缘之本。不知大千之广。
而内盗方扇。心尘益悖。
长围合于三界。猛焰流于四生。
乘时雷震。惟佛能救。
于是超六度之岸。转三乘之轮。
驭指南于迷路。建高灯于黑夜。
翻海灭焰。擎山溃围。
苍生既孤。再获慈母。
人天之奉。大矣远矣。
微尘法门。吾道一贯。
承此印者。归乎上仁。
和尚讳惠真南阳冠族张氏也。
父大礼。银青光禄大夫坊州刺史
灵降左阙。庆延仁宗
太夫人陈氏。诵法华经。
屡有祥应。既诞和尚
体益康宁。而衾褥弥洁。
每啼。闻诵经。
则止而听之。六岁发言。
辄谐经义。七岁诵书。
日记万言。默诵法华经安乐行品。
因舍儒学。专精大乘。
年十三剃度。隶西京开业寺。
高僧满意意公门人。
皆释侣圭璋。和尚年幼道尊。
以为之冠。十六受十戒。
持护峻整。名重京师
进举经旨。遍览毗尼。
意谓未圆。寻文果阙。
乃往天竺求梵本。至海上。
遇净三藏自摩竭陀还。净公谓曰。
西方学者。亦殊宗贯。
假欲诠正。如异执柯。
因悉授所赍律集。与之俱返。
才二年间。罔不悬解。
手绩成部。名曰毗尼孤济蕴。
始以五月十六日结夏安居。僧闻尽愕。
喧然雷动。门人来问。
答曰。迦利底迦星此其候。
门人未达。既而无畏三藏五月十五日京师
众僧怪而问故。三藏曰。
吾视迦利底迦星合时来。正当日结夏耳。
迦利底迦星。即火星也。
由是缁林耸叹。与圣人合符。
梵僧长老尚多初至长安和尚修谒。
膜拜方半。多公喜曰。
尔非真耶。留之座隅。
密付心要。当阳景禅师
国都教宗。帝室尊奉。
欲以上法灵镜。归之和尚
表请京辅大德一十四人。同住南泉
和尚为首。昔智者大师受法于衡岳祖师。
和尚六叶。福种荆土。
龙象相承。步至南泉
历诠幽胜。因起兰若居焉。
地与心寂。同吾定力。
室与空明。同吾惠照。
躬行勤俭。以率门人。
人所不堪。我将禅说。
至于舍寝息。齐寒暑。
食止一味。不非时。
尝遇岁荒。野人茹草。
和尚如之。门人劝谕。
对曰。顺正行事。
亦如来教也。中宗闻之。
将以礼召。时宏景禅师在座。
启于上曰。此人遥敬则可。
愿陛下不之强也。撰菩提心记。
示心初因。开佛知见。
升堂入室者则必亲授。此外秘之。
立教之宗。以律断身嫌。
戒降心过。应舍而常在。
无行而不息。离心色则净。
皆净则离。离则无生。
内外中间。无非实际。
要因四摄。成就五身。
始以上观悟入。终于莲花正受。
平等法门。究竟于此。
师子国目加三藏来谒。叹曰。
印度闻仁者名。以为古人。
不知在世。本国奉持心记久矣。
其尊称微言。冥究佛心。
而神扃遐域。一行禅师服勤规训。
聪明辨达。首出当时。
既奉诏徵。泣辞和尚
而自咎曰。弟子于和尚法中。
痛无少分。后与无畏译毗卢经。
义有不安。日以求正。
决于一言。闻者洗心。
每谓以法授人。不宜容易。
从人受法。鲜克有终。
故善来众生。悉蒙慈覆。
至于悟戒承法。千无一焉。
或问南北教门。岂无差别。
对曰。家家门外。
长安道。又问曰。
修行功用。远近当殊。
答曰。滴水下岩
则知朝海。又问。
人无信根。如何劝发。
曰。儿喉既闭。
乳母号恸。大悲无缘。
亦为歔欷。和尚严而简重。
慈而有威。望门能进者寡矣。
尚书右丞绍真。行备乎身。
德及乎人。元老太保陆公象先
名臣韩京兆朝宗宋兵部鼎韦刑部虚舟。佥契慈缘。
而承善诱。如其仁哉。
天宝十年既望。北首右胁卧。
入禅定。中夜而灭。
享龄七十九。经夏六十。
报年之限。涅槃之时。
同于如来。昔未曾有。
遗命门人曰。圣教无服。
慎勿行之。弟子正知法璨等。
哀闻大千。感动他界。
先时双泉竭。大雾昏。
白光照室。半若横血。
法门无荫之徵也。刑部韦侍郎时临荆州
躬护丧事。以三月一日
厝于西岩。山林变哀。
鸟兽号咽。有意于道者
莫不摧心洒泪。和尚质孤晴山。
神莹澄海。妙声宣布。
而刚强悽感。慈眼运照。
而浊恼清凉。使祥光洞明。
枯木蕃荣。得舍利于神人。
教天龙于冥晦。其元慈幽护。
则病者愈。死者生。
高僧遥请而帝梦叶。学徒听法而天乐下。
昭闻殊方。不可殚载。
初闻一行终。天子赐谥曰大惠禅师
和尚灭度。追谥同之
二方如来。皆同一号。
此其證也。正知阇梨持和尚心印。
法璨阇梨和尚义轮。以华闻风永怀。
俾强名道。其辞曰。
荆南正法。大士相传。
灌顶尊记。乃吾师焉。
备修众善。不染偫缘。
法华三昧。惠照无边。
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烦恼牙折。菩提镜悬。
戒比秋月。法若春泉。
不动南楚。仁周大千。
本来常净。自性无迁。
渐则生顿。光依魄圆。
随顺生死。芭蕉岂坚。
萧萧塔树。永对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