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唐 · 苏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
问。妙尽黄间。
期于(一作乎)百发。术该(一作穷)元女。
宁无七纵。声苟中律。
不惮撞钟之求。服必称儒。
何辞解衣之试。况今徵工意匠。
搴秀谈丛。枭鸾即事于分区。
牛骥伫从于别皂。谓其淩厉顾盼。
以雪陈琳之耻(一作陈侯之疑)。何乃罔敞迁延。
不答马卿之难。岂时英所病。
共设于翟酺。将高尚在怀。
不屈于周党。荐举之法。
抑有多途。取舍之方。
莫能折衷。何则。
含光隐迹。不盗处士之名。
介立寡徒。安获知已之荐。
举逸之法。应有通规。
取舍之言。非为(一作无)尽善。
文武之道。方册所不坠。
德怨之报。人情之大纲。
射为诸侯。杜预无穿札之力。
士为知己。崔洪有挽弓(一作弩)之悔。
相圃泽宫。失之远矣。
子皮鲍叔。夫何言哉(一作夫何有哉)
举贤受赏。非才有罚。
国柄(一作秉)所加。期乎必当。
验之从政。效无断限之年。
试以(一作之)文才。智有迟速之别。
知而不举。闻讥窃位。
举而非(一作非其)人。宁当显戮。
臧孙之犯。既是虚刑。
子文之辜。复当何典。
内外齐举。援亲岂不致嫌。
师锡具陈。行庆又谁为首。
凡此歧路。罔识攸从。
迟冀如律(一作知律)。宏其利涉。
对。物以类升。
方以类降。故大小趋舍。
未始离乎类也。所谓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云从龙
风从武。时其效欤。
矧惟生人。怀五常。
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安可处非其类乎。斯固士君子砥行立名。
伸首抗迹。思欲奋迅泥滓。
淩迈云汉。与鸾凤为伍矣。
岂不能折其锋。沮其目。
诚谓类有聚。偫有分。
下流不可久居。且无其时。
犹欲干进之若此。况乎师旷倾耳。
卞氏拭目。将欲察异音。
求奇彩。苟有留者。
谁肯迁延于解衣之试哉。策曰。
荐举之法。抑有多途。
取舍之方。莫能折衷。
何则。含光隐迹。
不盗处士之名。介立寡徒。
安获知巳之荐。举逸之法。
应有通规。取舍之言。
非无尽善者。夫人洪然则深其心。
饰其状。不可知以貌。
不可穷以言。将为辨者不可也。
求乎其端。或有可知矣。
夫天之岩乎其上者。施人以气。
地之坎乎其下者。成人以形。
高下之间。不可逃者。
形气而巳矣。气之积者彰乎形。
形之动者感乎物。彰于形。
故可以象察。感于物。
故可以类求。察其象。
长短之材可量矣。求其类。
邪正之气可识矣。虽则含光隐迹。
介立不偫。终不能以形逃。
不能以气隐明矣。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古圣王之观人也。
未尝越于是。取舍之言。
非不尽善也。但夫怀诈饰伪。
举世有之。干禄者不尽善。
举人者不尽智。或以势逼。
或以利兴。观象察言。
以难其识。附威藉利。
谀媚其心。有于此者。
则取舍之方。何所施矣。
呜呼。负舟登山。
诚难事也。策曰。
文武之道。方策所不坠。
德怨之报。人情之大纲。
射为诸侯。杜预无穿札之力。
士为知已。崔洪有挽弓之悔。
相圃泽宫。失之远矣。
子皮鲍叔。夫何有哉。
夫射者。先王所以定人之心。
和人之志。亦以示威仪耳。
以为诸侯分我茅土。育我黎蒸
抚有威衡。持秉生杀。
当审心定志。敷德遵和。
故为其立饮射之法。以导达其志。
不在穿札贯的矣。子曰。
射不主皮。即其义也。
则夫丽龟贯石者。将武夫之伎耳。
非不侮鳏寡。保其社稷之业。
夫有大功者获大赏。异哉当阳
诚无间然矣。古之君子。
冠业而立于朝。则必有益于时矣。
以为益时者。莫先于进贤
苟得其人。则没齿无怨矣。
又何可顾望默识乎。子曰。
定其交而后求。夫古之人定其交者。
将宏济时务。克清代几。
恐夫道不吾行。才为时弃。
是用定其交。求其达。
岂徒跼促存于情之所好哉。若以情之所好相求。
则是便僻比周之人。岂得为文雅君子乎。
崔侯必不以挽弓为悔。假使子皮荐国产。
叔牙夷吾。终不能光兴郑邦。
匡合齐社。亦未足以纷昭载籍矣。
策曰。举贤受赏。
非才有罚。国柄所加。
期乎必当。验之从政
效无限断之年。试以文才。
智有迟速之别。知而不举。
闻讥窃位。举非其人。
宁当显戮。臧孙之犯。
既是虚刑。子文之辜。
复当何典。内外齐举。
援亲岂不致嫌。师锡具陈。
行庆又谁为首。夫天之平分万物。
体不俱举。有其才者童其首。
挥其翼者两其足。德不必备。
才难尽善。其人善于政者。
不必有其文。工于词者。
不必敏其事。书曰。
无求备于一人。详矣。
先王均其曲直。任其事宜。
物各有所长。工拙不相害矣。
故书曰。明试以功。
车服以庸。则尧试其人以官。
备在方册矣。夫政有序。
化有渐。时有险夷。
功有隐显。为政者当责其岁晚。
不可中道而废也。施政立德。
不过乎三年。人情大可见也。
孔子曰。期月而化成。
书曰。三载考绩。
何得无限断之年欤。夫文者。
贵其能书理论。宣道其业。
非得意之实。乃无意之筌欤。
夫传曰。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又曰。
非文无以自达。苟欲考之文词。
求之迟速。则志有可得。
在政斯亨。言之无文。
用亦何害。且夫官爵者。
至公之器也。荐贤者。
至公之道也。君子持至公之道。
守至公之器。进思尽忠。
何可回隐。复俛荐嫌疑亲雠之间哉。
昔者先王之立制。进贤受上赏。
蔽贤蒙显戮。举非其实。
寘其阿党之诛。荐得其人。
介以汇征之赏。行庆之典。
不偏于师锡矣。时理则德存。
代乱则道丧。难乎鲁无君子。
楚不足徵。使子文安居。
臧氏无咎。痛哉政不难矣。
不有仲尼蔿贾之喻。千载之后。
何知其过焉。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