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唐故洛州洛阳县郑府君 初唐 · 薛稷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五
观夫道周通变。青史徽其德庸。
业济彝伦。丹图叙其景象。
所以昭晋长世。葳蕤大流。
而树声之□爰存。相质之端盖阙。
使夫观巨仲之行者。励思齐之高。
怀随会之功者。识与归之地。
著为不朽。文在兹乎。
公讳敞。字仲高
荥阳开封人。沣镐为都。
虢郐献邑。作邦作对。
策国谋朝之谓才。乃公乃侯。
服冕乘轩之谓贵。门高阶峻。
庆积祚流。太尉卑躬。
置屏风而入坐。尚书纳谏。
曳革履而升朝。思元之忧国恤人。
平卿之刺邪矫枉。百世之盛。
莫之与京。高祖先护。
后魏雍州刺史尚书左仆射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襄城公。行高言象之表。
道合运期之数。曾祖伟。
后魏龙骧将军北徐州刺史中军将军侍中荥阳襄城公。祖大仕。
上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渠州刺史襄城公。并文艺武节。
光国赞时。方龙舟于巨川
得骐骥于大路。父仁基。
通事舍人。研深机以开务。
迈宏操以范俗。公降岩庙之宏器。
蹈珠玉之朗节。化其羽翼。
既收四见之奇。伐其条枚。
匪辞一觐之速。贞观七年
制策高第。授越州都督府参军事
探其洞穴。史臣识微禹之功。
步彼高衢。天子得遗风之乘。
入除左领军卫兵曹。又迁潞州司功参军事。
六军七校。戎政孔殷。
十命三牒。□□□□□府邑之灵气。
流荥波之纯液。直躬正色。
清严凛乎秋霜。抱质怀文
英颖彬于夏采。挹损以宏已。
宠辱若惊。靖恭以临人。
敬慎如祭。□□□□宗望推重。
召为通事舍人。留疾不拜。
瀛州清苑。公以为立长以为官也。
非立官以为长也。于是明察以断。
忠信以宽。奸利息机。
则俗化醇厚。浮末不鬻。
则人用丰殷。正以立身。
清逾十仞。言必顾义。
宝过盈尺。故人有神明之敬。
有父母之亲。欣咏终朝。
石碑在颂。又为岐州雍县令
政如清菀。亦有德碑。
又除益州新繁。加朝散大夫
入为司禋员外郎。增秩小黄
大夫之显禄。拔奇礼学。
郎官之明祀。转驾部郎中检校洛阳
俾乂多人。掌徭辇政。
京大师众。禁疏网阔。
情有万源。道难一贯。
公综理殷剧。驭烦以。
高义侔于升云。明道著于夏日
旌发伏隐。察铢两之奸。
导扬滞美。尽衔筴之利。
化其善教。戎人楚言。
怀其令声。蟹筐蚕绩。
加以励精听断之术。侧席俊秀之才。
棱威于七贵五侯。灭私于四隐六戚。
令人除雪。既察孝廉
行马疗寒。即收门士。
权豪由其敛手。鸡犬所以䍐音。
王涣已来。政风旷绝。
称职之美。复存于公。
朝以为能。出除洛阳县
无何。丁太夫人忧。
服勤过礼。执丧惟病。
罔极之心。应于木石。
天降大戚。光覆不追。
春秋六十九。仪凤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万年之来庭里第。呜呼哀哉。
粤以大周久视元年龙集庚子六月戊寅朔七日甲申。迁窆于洛阳北邙山平乐原。
礼也。惟公履仁居德。
韫风怀雅。宏达不器。
包容无方。墙隩之深。
则幽室十扉。洞房百牖。
言行之重。则商汤之驷。
夏后之璜。故能参神明以长人。
顺日月以曜物。刚直以断。
金之精也。温润以洁。
玉之符也。方弼承帝则。
运平天机。致君唐虞之上。
书美荆越之。岂徒校才班伯
愿试定襄之烦。比义野王
求领长安之剧。而信顺(阙十三字)而逾毁阳乌假道。
过峻岐而不息。崩孺慕于霜露。
归精灵于兹辰。昔郑相云亡。
舍玦悲于东里。羊公既殁。
罢市恸于南州。瞻古揆今。
不之远也。饰终以薄。
遗令在言。时服编书。
衣而共下。含珠连玉。
同瓦器而不藏。长子朝议大夫果州司功参军谞第二子越州都督府士曹参军諲第三子符宝郎谌第四子太子典设郎谔第五子宋州司功参军䜣等。
罄节励行。彦士高其式模。
积学储宝。词人贵其渊洽。
州里化其邕穆。神明通其孝悌。
思所以扬德来裔。垂文永年。
托之不刊。以申罔极。
我闻有命。敢作铭
迁周从虢。为公作
汉台晋衮。邦基政本。
期生哲。时惟我君。
犹彼灵凤。翰飞紫氛。
行高德广。如山如云。
曾不助顺。憖留斯文。
北山伐石。西邙负土。
撤殡毁宗。迁车奠祖。
群子克孝。坟茔终古。
蓼莪长号。谁谓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