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乔补阙突厥686年7月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 创作地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臣某言。
臣以专蒙。
叨幸近侍。
陛下不以臣不肖。
特敕臣摄侍御史
监护燕然西军。
臣自违阙庭。
历涉秋夏。
徒居边徼。
无尺寸之功。
臣诚暗劣。
孤负圣明。
然臣久在边隅。
夙夜勤灼。
莫不以蕃事为念。
俾按察之。
比以突厥离乱事迹。
参验委曲。
穷问往来。
窃有以得其真。
莫不自为鲸鲵。
递相吞食。
流离残饿。
莫知所归。
臣诚愚不识事机。
然窃以往古之变。
考验于今。
乃知天亡凶丑之时。
陛下收功之日。
然臣闻之。
难得易失者时也。
易遇难见者机也。
圣人所贵者。
去祸于未萌。
今陛下体上圣之资。
开太平之化。
匈奴为中国之患。
自上代所苦久矣。
合天降其灾。
以授陛下。
万代之业。
在于今时。
臣请以秦汉以来事迹證明之。
伏愿陛下少留圣听。
寻绎省察。
天下幸甚。
臣闻始皇之时
并吞六国。
制有天下。
按剑叱咤。
八荒奔驰。
匈奴彊梁。
威不能服。
牧马河内
以侵边疆。
始皇赫然。
使蒙恬将四十万众。
北筑长城。
因以逐胡。
取其河南之地七百馀里。
当时燕齐海岱。
赢粮给费。
徭役烦苦。
人以不堪。
故长城未毕。
而闾左之戌。
巳为其患。
二世而亡。
莫不始于事胡也。
汉兴
高祖受命。
率偫雄。
乘利便。
以三十万众窘迫白登
七日被围。
仅而获免。
自是历吕太后孝文帝
单于桀骜。
益凌汉家。
文帝徒以逊词。
致献金帛。
但求其善和而巳。
不敢有图。
贾谊所以哭之。
文帝以天下之盛。
而卑事戎狄。
以倒悬天下也。
至景帝时
边受其患。
于是汉武践祚。
以承六代鸿业。
属乎文景元默之化。
海内乂安。
太仓之
红腐而不可食。
内库之钱。
贯朽而不可校。
财力雄富。
士马精彊。
忿匈奴之骄慢。
将报先帝之辱。
遂使王恢韩安国将三十万众。
马邑单于
师出徒费。
竟无毫发之功。
于是大命六师。
专以伐胡为务。
首尾三十馀年。
中国骚然。
大受其弊。
至于国用不足。
军兴不给。
租及六畜。
算及船车。
盗贼偫兴。
京师起乱。
竟不能制单于之命。
一日而臣服之。
汉宗衰残。
几至覆社稷也。
汉武晚年。
厌兵革之弊。
乃下哀痛之诏。
罢轮台之游。
封丞相为富民侯
将以苏中国也。
宣帝代。
罕复出师。
匈奴数穷。
天降其祸。
虚闾权渠单于病死。
右贤王屠耆堂代立。
骨肉大臣。
自不相服。
又立虚闾权渠子为呼韩邪单于
击杀屠耆堂。
诸名王贵人
各自分立为单于
更相攻击。
以至大乱。
残虐死者。
计万亿数。
畜产耗减。
十至八九。
人以饥饿。
相燔烧以求食。
于是寄命无所。
诸名王贵人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
将兵五万。
稽首来降。
于北方晏然。
靡有兵革之事。
直至哀平之际。
边人以安。
臣窃以此观匈奴之形。
察天时之变。
盛衰存亡之机。
事可见也。
然则匈奴不灭。
中国未可安卧亦明矣。
夫以汉祖之略。
武帝之雄。
谋臣勇将。
势盛雷电。
穷兵黩武。
倾天下以事之。
终不能屈一王服一国。
宣帝承衰竭之后。
抚疮痍之人。
不敢惕然有出师之意。
然而未有遗矢之费。
而臣仆于单于之长者。
其故何哉。
盖盛衰有时。
理乱有数。
故曰圣人修备以待时。
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陛下肃恭神明。
德动天地。
今上帝降匈奴之灾孽。
遗陛下之良时。
不以此时顺天诛。
建大业。
使良时一过。
匈奴复兴。
则万代为患。
虽后悔之。
不及矣。
古语曰。
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今天意厚矣。
陛下岂可违之哉。
在同城。
居延海
西逼近河南口。
其碛北突厥来入者。
莫不一一臣所委察。
比者归化
首尾相仍。
携幼扶老。
巳过数万。
然而疮痍羸惫。
皆无人色。
饥饿道死。
颇亦相继。
先九姓中遭大旱
经今三年矣。
野皆赤地。
少有生草。
以此羊马死耗。
十至七八。
今所来者。
皆亦稍能胜致。
始得度碛。
碛路既长。
又无好水草。
羊马因此重以死尽矣。
不掘野鼠食草根。
或自相食。
以活喉命。
臣具委细问其碛北事。
皆异口同辞。
又耆老云。
自有九姓来。
未曾见此饥饿之甚。
今者同罗仆固都督早巳伏诛。
为乱之元。
其自丧灭。
其馀外小丑徒。
侵暴自贼耳。
本无远图。
多猎复自相雠。
人被涂炭。
逆顺相半。
莫知所安。
回鹘诸部落。
又与金州横相屠戮。
无主。
号诉嗷嗷
臣所以愿陛下建大策。
行远图。
大定北戎。
不劳陛下。
指挥之间。
事业可致。
则千载之后。
边鄙无虞。
中国之人。
得安枕而卧。
岂不在陛下断哉。
匈奴为中国患。
非独秦汉之间。
臣窃惟先圣时。
卫公李靖
盖中国之一老臣。
徒藉先帝之威。
用妙胜之策。
颉利可汗全盛之日。
因机逐便。
大破虏庭。
遂系其侯王。
裂其郡县。
六十年将于今矣。
使中国晏然。
斥堠不警。
书之唐史。
传之无穷。
至今天下谓之为神。
况陛下统先帝之业。
履至尊之位。
丑虏狂悖。
大乱边陲。
皇天遗陛下以鸿基之时。
陛下又得复先帝之迹。
德之大者。
其何以加。
若失此机。
事巳过往。
使李靖竖子。
独成千载之名。
臣愚窃为陛下不取也。
伏见去月日敕。
令同城权置安北都护府
以招纳亡叛。
匈奴之喉。
臣伏庆陛下见几于万里之外。
得制匈奴之上策。
臣闻隗嚣言。
光武见事于万里之外。
制敌应变。
未尝有遗。
今陛下超然神鉴远照。
实所谓圣明之见。
睹于无形也。
住同城。
周观其地利。
又博问谙知山川者。
莫不悉备。
其地东西及北。
皆是大碛。
碛并石卤。
水草不生。
突厥尝所大入。
道莫过同城。
居延海泽接张掖河。
中间堪营田处数百千顷。
水草畜牧。
供巨万人。
甘州诸屯。
犬牙相接。
所聚粟麦。
积数十万。
田因水利。
种无不收。
运到同城。
甚省功费。
居延河海多有鱼盐。
此所谓强兵用武之国也。
陛下若调选天下精兵。
采拔名将。
任以同城都护
臣愚料之。
不用三万。
陛下大业。
不出数年。
可坐而取成。
来看国家兴兵。
但循于常轨。
主将不选。
士卒不练。
徒如驱市人以战耳。
故临阵对寇。
未尝不先自溃散。
遂使夷狄乘利
轻于国威。
兵愈出而事愈屈。
盖是国家自过计于敌尔。
故非小丑能有异图。
臣窃以为陛下今日不更为之图。
以激励天下忠勇。
但欲以今日之兵。
今日之将。
冀收功于异域。
建业于中兴。
则臣之愚蒙。
必以为未可得也。
陛下即以突厥为万代之患。
则臣所言愿加察。
若以夷狄荒服不臣。
小人非所敢谏。
臣今监领后军某等。
取某月即渡碛去。
计至某日及刘敬同谨当请按行碛。
计至巳来地形及突厥灭亡之势。
当审虚实。
续以奏闻。
伏愿陛下省臣此章。
为国大计。
傥万有可一中者。
请与三事大夫熟图议之。
此亦万代一时也。
伏愿少留圣意。
闲暇念之。
天下幸甚。
陛下采臣刍荛。
臣请执殳先驱。
为士卒启行。
横行匈奴之庭。
归报陛下。
臣死之日。
庶无遗恨。
不胜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