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辨惑一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有辨聪书生谓忠正君子曰。
盖闻释迦生于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号无传于
功德靡称于典谟。
实远夷所尊敬。
中夏之师儒。
摄摩腾之入汉。
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
起招提于东都
自兹厥后。
乃尚浮图。
沙门盛洙泗之众。
精含丽王侯之居。
既营之于爽垲。
又资之以膏腴。
擢修幢而曜日。
拟甲第而当衢。
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
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
其福利之焉在。
何尊崇之有馀也。
未若销像而绝镌铸。
货泉可以无费。
毁经以禁缮写。
笔纸不为之贵。
废僧以从编户。
益黍稷之馀税。
坏塔以补不足。
广赈恤之仁惠。
欲诣阙而效愚忠。
上书而献斯计。
窃谓可以益国而利民矣。
吾子以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之过欤。
非忠孝之道也。
夫忠臣奉国
愿受福之无疆。
孝子安亲。
务防灾于未兆。
闻多福之因。
缘求之如不及。
睹速祸之萌。
柢避之若探汤
国重天地之祈。
祈于福也。
家避阴阳之忌。
忌于祸也。
福疑从取。
祸疑从去。
人之情也。
忠之道焉。
子乃去人之所谓福。
取人之所谓殃。
岂忠臣奉国之计。
非孝子安亲之方。
观匹夫之自爱。
尚不反医而违卜。
况忠臣之爱君。
如何劝殃而阻福乎。
何异采药物以荐君。
而取农岐之所忌。
求医术以奉亲。
而反和鹊之深致。
彼劝取忌而用毒。
良非慎重之至意。
施诸已而犹惧矣。
矧敢安于所天乎。
若夫废宗庙之粢盛。
供子孙之鱼肉。
毁蒸尝之黻冕。
充仆妾之衣服。
苟求惠下之恩。
崇安上之福。
恨养亲之费膳。
思废养以润屋。
如此者可谓忠乎。
可谓孝乎。
且夫周弃宏播殖之教。
遂配稷以长尊。
勾龙立水土之功。
亦为社而恒敬。
坊墉小益。
尚参八蜡之祭。
林泽微灵。
犹□一献之祀。
况夫三达无碍之智。
百神无以俦。
十方无等之尊。
千圣莫能匹。
万惑尽矣。
万德备矣。
梵天仰焉。
帝释师焉。
道济四生。
化通三界。
拔生死于轮回。
示涅槃之常乐
身光赫奕。
夺朗日之流晖。
形相端严。
具圣人之奇表。
微妙元通。
未足拟议。
博施兼济。
其犹病诸。
等慈而无弃物。
可不谓之仁乎。
具智而有妙觉。
可不谓之圣乎。
夫体仁圣之德者。
岂为谲诳之哉。
静而思之。
蔑不信矣。
至如立寺功深于巨海。
度僧福重于高岳
法王之所明言。
开士之所笃信。
若兴之者增庆益国
不亦大乎。
敬之者生善利民。
不亦广乎。
或小损而大益。
岂非国之所宜崇乎。
或小益而大损。
岂非民之所当避乎。
法眼明了。
睹福报之无量。
金口信实。
咎因之不朽。
凡百士民。
皆非目见。
纵未能信其必尔。
亦何以知其不然哉。
冥昧不可以意决。
深远唯当以圣證。
岂不冀崇之福。
资于君父。
畏毁之累。
及于家国乎。
臣无斯慎于其君。
非忠臣也。
子无此虑于其亲。
非孝子也。
子欲苟遂娼嫉之褊心。
不宏忠慎之深虑。
阻祈福之大缘。
安上之善业。
乃取咎之道也。
岂尽忠之义哉。
余昔笃志于儒林。
又措心于文苑。
颇同吾子之言论。
良由闻法之迟晚。
赖指南以去惑。
幸失途之未远。
每省过而责躬。
则临餐而忘饭。
子若博考而深计。
亦将悔迷而知返矣。
窃闻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余曩日之惑焉。
内自省于昔迷。
则十同其五矣。
请辨傅君之惑言。
以释吾子之邪执。
傅谓佛法本出于西胡。
不应奉之于中国。
余昔同此惑焉。
今则悟其不然矣。
由余出自西戎
辅秦穆以开霸业。
日磾生于北狄。
汉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师亦宜尔。
何必取其同俗。
而舍于异方乎。
师以道大为尊。
无论于彼此。
法以善高为胜。
不计于遐迩。
若夫尚仁为美。
去欲称高。
戒积恶之馀殃。
劝为善以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经无以易。
但褊浅而未深至。
龌龊而不周广
其恕已及物。
孰与佛之宏乎。
其睹末知本。
孰与佛之远乎。
其劝善惩恶。
孰与佛之广乎。
其明空析有。
孰与佛之深乎。
由此观之。
其道妙矣。
圣人之德。
何以加焉。
岂得以生于异域而贱其道。
出于远方而弃其宝。
夫绝偫之骏。
非唯中邑之产。
旷世之珍。
不必诸华之物。
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贡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远域。
尚于此而为珍。
道出遐方。
独奈何而可弃。
若药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
夫灭三毒以證无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致常乐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
况百亿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则中在于彼域。
不在于此方矣(右辨佛出西胡)
傅谓诗书所未言。
以为修多不足尚。
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历象之秘奥。
地理山川之卓诡。
经脉孔穴之诊候。
针药符咒之方术。
诗书有所不载。
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未言之物。
蠢蠢无穷。
诗书不载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何得拘六经之局教。
而背三昧之通旨哉。
夫能事必兴于上古。
圣人开务于后世。
故栋宇易层巢之居。
文字代结绳之制。
饮血茹毛之馔。
则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
非理教之蔽通。
岂得以诗书早播而特隆。
修多晚至而当替。
人有幼啖藜藿。
长饫粱肉。
少为布衣。
老遇侯服。
岂得以藜藿先获。
谓胜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贵乎。
万物有迁。
三宝常住。
寂然不动。
感而皆遇。
化身示隐显之迹。
法体绝兴亡之数。
非初诞于王宫。
不长逝于双树。
何得论生灭于赴感。
计修促于来去乎(右辨不言)
傅氏誉老子而毁释迦
赞道书而非佛教。
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也。
夫释老之为教。
体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显无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释典言臻其极。
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无非。
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无是。
理非矛盾之异。
人怀向背之殊。
既同众狙之喜恕。
又似叶公之爱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园内外之篇。
雅奥而难加。
清高而可尚。
窃常读之。
无间然矣。
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之哉。
抑又论之。
夫生死无穷之缘。
报应不朽之旨。
释氏之所创明。
未之言及。
不知今之道书。
何因类于佛典。
论三世以劝戒。
出九流之轨躅。
若目睹而言之。
则同佛而等其照。
若耳闻而放之。
则师佛而遵其说。
同照则同不当非。
于师则师不可毁。
誉道而非佛。
何谬之甚哉(右辨毁佛誉道)
傅云佛是妖魅之气。
寺为淫邪之祀。
此其未思之言也。
妖唯作孽。
岂宏十善之化。
魅必凭邪。
宁兴八正之道。
妖犹畏狗。
魅亦惧猫。
何以降帝释之高心。
摧天魔之巨力。
又如图澄罗什之侣。
道安慧远之俦。
高德高名。
非狂非醉。
岂容舍爱辞荣。
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节。
事魍魉之妖神。
又自昔东汉至我大唐
代代而荣妖言。
处处而断淫祀。
岂容舍其财力。
放其士民。
营魑魅之堂塔。
入魍魉之徒众。
又有宰辅冠盖。
人伦羽仪。
王导庾亮之徒。
戴逵许询之辈。
置情天人之际。
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教而归依。
皆厝心以崇信。
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
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硕学。
世号通人
显宗之祥梦。
證金人之冥感。
释道东被。
毅有功焉。
窃揆傅令之才识。
未可齐于武仲也。
何为毁佛谤法。
与其先之反乎。
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
孔老二家。
比方佛法。
优劣远矣。
何以言之。
孔老设教。
法天以制。
不敢违天。
诸佛说教。
诸天奉而行。
不敢违佛。
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
愚谓阚子斯论。
知优劣之一隅矣。
凡百君子。
可不思其言乎。
大士高僧
观于理也深矣。
明主贤臣。
谋于国也忠矣。
而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
何哉。
知其穷理尽性。
道莫之加故也。
傅氏观不深于名僧。
思未精于前哲。
独师心而背法。
轻绝福而兴咎。
何其为国谋而不忠乎。
为身虑而不远乎。
大觉穷神而知化。
深劝思患而预防。
唯百龄之易尽。
嗟五福其难常。
命川流而电逝。
地久天长
三涂极迍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
凭法舟而利济。
藉信翮以高翔。
宜转咎而为福。
何罔念而作狂也(右辨比佛妖魅)
傅云赵时梁时
皆有僧反。
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
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
而废今之法众。
岂得以古有叛臣。
而弃今之多士。
邻有逆儿。
而逐已之顺子。
昔有乱民。
而不养今之黎庶乎。
夫普天之下。
出家之众。
非云集于一邑。
实星分于九土。
摄之以州县。
限之以关河。
无徵发之威权。
有宪章之禁约。
纵令五三凶险。
一二阐提
既无缘以乌合。
亦何忧于蚁聚。
且又沙门入道。
岂怀亡命之谋。
女子出家。
宁求带钾之用。
何乃混计僧尼之数。
雷同枭獍之党。
构虚以乱真。
蔽善而称恶。
君子有三畏。
岂当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
非关尼父之失。
皂服为非。
岂是释尊之咎。
僧干朝宪。
尼犯俗刑。
譬诵律而穿窬。
如读礼而骄倨。
但以人禀顽嚚之性。
而不迁于善。
非是经开逆乱之源。
而令染于恶。
人不皆贤。
法实尽善。
何得因怒恶而及善。
以咎人而弃法。
夫口谈夷惠。
而身行桀蹠。
耳听诗礼。
而心存邪僻。
夏殷已降。
何代无之。
岂得怒蹠而尤夷惠。
疾邪而废诗礼。
然则人有可诛之罪。
法无可废之过。
但应禁非以宏法。
不可以人而贱道。
窃笃信于妙法。
不苟党于沙门
至于耘稊稗以殖嘉苗。
肃奸回以清大教。
所深愿矣(右辨昔有反僧)
傅云道人土枭驴骡四色。
皆是贪逆之恶种。
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
故称道人
学道离贪。
何名贪逆。
若云贪菩提道。
逆生死流。
则傅子兴言。
未达斯旨。
沙门之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
止人所不能止。
具诸释典。
可得而究。
蠕动之物。
犹不加害。
况为枭獍之事乎。
嫁娶之礼。
尚舍不为。
况为禽兽之行乎。
何乃引离欲之上人。
匹聚麀之下物。
校有道之贤俊。
比无知之驴骡。
毁大慈之善众。
媲不祥之恶鸟。
谓道人为逆种。
以梵行比兽心。
害善一何甚乎。
反白为黑。
类如此乎(右辨比僧土枭)
余昔每引孝经之不毁伤。
以讥沙门之去须发。
谓其反先王之道。
夫忠孝之义。
今则悟其不然矣。
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杀身而称仁。
亏忠孝而偷存。
徒全肤而非义。
论美见危而致命。
礼防临难而苟免。
何得一槩而诃毁伤。
雷同而顾肤发。
割股纳肝。
伤则甚矣。
剃须落发。
毁乃微焉。
立忠不顾其命。
论者莫之咎。
求道不爱其毛。
何独以为过。
汤恤蒸民。
尚焚躯以祈泽。
墨敦兼爱。
欲摩足而至顶。
况夫上为君父。
深求福利。
须发之毁。
何足顾哉。
且夫圣人之教。
有殊途而同归。
君子之道。
或反经而合义。
泰伯其人也。
废在家之就养。
采药不归
弃中国之服章。
依剪发以为饰。
反经悖礼。
莫甚于斯。
然而仲尼称之曰。
泰伯其谓至德矣。
其故何也。
虽迹背君亲。
而心忠于家国。
形亏百越。
而德全乎三让。
泰伯弃衣冠之制。
而无损于至德。
沙门舍搢绅之容。
亦何伤乎妙道。
虽易服改貌。
违臣子之常仪
而信道归心。
愿君亲之多福。
苦其身意。
修出家之众善。
遗其君父。
以历劫之深庆。
其为忠孝。
不亦多乎。
善沙门为不忠。
未之信矣(右辨讥毁须发)
傅又云。
西域胡人
因泥而生。
是以便事泥丸。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崇立灵像。
模写尊形。
所用多涂。
非独泥丸。
或雕或铸。
则以铁木金铜。
图之绣之。
亦在丹青缣素。
复谓西域士女。
遍从此物而生乎。
且又中国之庙。
以木为主。
则为制礼君子。
皆从木而育邪。
亲不可忘。
故为之宗庙。
佛不可忘。
故立其形像。
以表罔极之心。
用伸如在之敬。
钦圣仰德。
何失之有哉。
夫以善为过者。
故亦以恶为功矣(右辨泥种事泥)
傅又云。
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
有佛则政虐祚短。
此又未思之言也。
则谓能仁设教。
皆阐淫虐之风。
菩萨立言。
专宏之事。
以实论之。
殊不然矣。
夫殷丧大宝。
灾兴妲已之言。
周失诸侯。
祸由褒娰之笑。
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
三乘之教。
岂斯尚乎。
佛之为道。
慈悲喜护。
齐物我而等怨亲。
与安乐而救危苦。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佛既宏之矣。
民之所以逃其上者。
经甚戒之矣。
羲轩舜禹之德。
在六度而包笼。
羿浞之咎。
总十恶以防禁。
向使桀宏少欲之教。
顺大慈之道。
无以用其谋。
汤武焉得行其讨。
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
牧野息倒戈之乱。
夏后从洛汭之歌。
楚子违乾溪之难。
然则释氏之化。
为益非小。
延福祚于无穷。
遏危亡于未兆。
傅谓有之为损。
无之为益。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佛何雠而诬之至此。
佛何所负而疾之若雠乎(右辨有佛政虐)
傅又云。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
世无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乱德。
岂非无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当有法之后。
夏殷之季。
何有淳和。
春秋之时。
宁无篡逆。
寇贼奸宄。
作士命于皋繇。
猃狁孔炽。
薄伐劳于吉甫
而傅谓佛兴篡逆。
法败淳和。
专构虚言。
皆违实录。
一缕之盗。
佛犹戒之。
岂长篡逆之乱乎。
一言之竞。
佛亦防之。
何败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为教也。
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
劝国以治。
劝家以和。
宏善示天堂之乐。
惩非显地狱之苦。
不唯一字以为褒贬。
岂止五刑而作戒。
乃谓伤和而长乱。
不亦诬谤之甚哉。
亦何伤于佛日乎。
但自沦于苦海矣。
轻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书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而谢曰。
仆以习俗生常。
违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
玩其所先迷。
背正法而异论。
受邪言以同失。
今闻佛智之元远
乃知释教之忠实。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荡逆而祛疾。
虽从邪于昔岁。
请归正于兹日。
谨诵来诫。
以为口实矣(右辨无佛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