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封禅议 隋末唐初 · 颜师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将封先祭。
义在告神。
且备款谒之仪。
方展庆成之礼。
固当为坛下阯。
预申斋洁。
赞飨已毕。
然后登封
既表重慎之深。
兼示行事有渐。
今请察于山下。
封于山上。
四出开道。
坛场通仪。
南面入升。
于事为允。
今请山上圜坛广五尺。
高九尺。
用五色土为之。
四面各设一陛。
御位在坛前。
升自南陛。
而就行事。
旧藏玉牒。
止用石函。
亦用书盛箧笥。
所以或呼为石箧。
然其形大质重。
转徙非易。
岱宗傥无此石。
皆应取自他山。
所以不为混成。
累辑而作。
大要在于周固。
藉其缜密。
而近代仪注。
更名石䃭
䃭非稽古之文。
本无义训可寻。
赢缩之间。
贵在折中。
不烦纷议。
更增疑惑。
今请方石三枚。
以为再累。
其十枚石检。
刻方石四边而立之。
缠以金绳。
用备检约。
凡言封者。
皆是积土之名。
利建分封。
亦以班社立号。
谓之封禅。
厥义可知。
今若置牒坛上。
止因累石。
不加缮筑。
即以为封。
匪唯严秘之道。
有如简率。
亦乃名实不副。
理恐乖爽。
今请于圜坛之上。
安置方石。
封印既讫。
加五色土。
筑以为封。
高一丈二尺。
而广二丈。
金玉重宝。
质性坚贞。
宗祀严禋。
皆充器币。
岂嫌华靡。
实贵精确。
况乎三神壮观。
万代鸿名。
礼极殷崇。
事资藻缛。
玉牒玉检。
式韫灵琦。
传之无穷。
永存不朽。
至于广袤之数。
足以载文辞。
缄束之方。
务在申胶固。
今宜立制。
随时损益。
丰功厚德。
既以跨蹑前踪。
盛典宏规。
无劳一遵曩式。
今请玉牒长一尺八寸。
广厚各五寸。
玉检厚二寸。
其印齿疏密。
随印大小。
距石之设。
意取牢固。
本资实用。
岂云巧饰。
今既积土厚封。
更无差动。
天长地久
宁假支持。
斜设横安。
请并弗置。
勒石纪号。
垂裕后昆。
美盛德之形容。
阐后王之休烈。
义远矣。
其事尚焉。
我皇声畅九垓。
威横八极。
灵祇不爱其宝。
兆庶无得而稽。
但当赞述希夷。
以摅臣下之至。
具祭坛之例。
登封之所。
肆觐万国。
受记百神。
固宜刻颂。
显扬功业。
至如小距环坛。
石阙别树。
事非经据。
无益礼仪。
烦而非要。
请从减省。
神灵玺宝而弗用。
由来无所施行。
其六玺虽以封书。
莫不披于群下。
受命之玺。
登封则用。
昭事上元
表兹介福。
休徵纬兆。
岂因常贯。
又封检之玺。
分寸不同。
即事而言。
请并更造。
既顺肃虔之理。
永垂创制之名。
禅坛制度。
请从新礼。
行事仪式。
亦并依之。
自外委细不载于文者。
职在所司。
随事量定。
议曰。
谨率愚管。
具录如前。
庸疑之言。
不足观采。
但封禅大礼。
旧典不存。
秦汉以来。
颇有遗迹。
阙而不备。
难可甄详。
昔在元封。
倪宽专赞其决。
逮乎光武
梁松独尸其事。
搢绅杂议。
不知所裁。
至如流俗传闻。
记注臆说。
未尝从事
徒有空言。
乖殊不一。
曷足云也。
且夫沿革不同。
著之前诰。
自君作古。
闻诸往册。
方今台铉佐时。
远超风后。
秩宗典职。
追迈伯夷
究六经之妙旨。
毕天下之能事。
纳于圣德。
禀自宸衷。
果断而行。
文质斯允(文苑英华载别本同异 诏旨集公卿及儒生学士登封事谨依访闻具件如右但封禅大礼旧典不存秦汉以来颇有遗迹阙而不备难可甄详昔在元封时主博采群论建武有司亦禀成规至如记注近书委巷浮说不足凭据无所取材且夫沿革不同著于往册自君作古实惟令范圣朝丕业方贻万载臣下庸蔽不敢专决请垂鉴察克断宸哀谨录奏闻伏听裁择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