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 隋 · 释法经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目录,等谨即修撰,总计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凡有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
缮写始竟,谨用进呈。
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
像运中途,缘被兹土。
方朔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
刘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
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
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
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
人鲜宗敬,虽有若亡。
又致明帝梦感,金容亲应者,当是圣道凭藉皇王,大启奉之端耳。
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
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馀经部。
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
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
比逮东晋、二秦之时,律粗备。
但法假人,贤明日广。
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月录,诠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
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录者十有数家。
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
各纪一隅,务存所见。
独有扬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
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
钞集参正,传记乱
考始括终,莫能该备。
自外诸录,胡可胜言!
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本,校验异同,今惟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
后之三录,集传记注。
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
后之三分,并是此方诸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
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
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
出所在,悉不相知;
学者遥闻,终身莫睹。
故彼前哲,虽有才能,苦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
当今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在目前。
正朔所颁,书轨无外。
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开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等,夫复何论!
所限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暗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
敬白(《释藏》百一,《众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