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智顗遗旨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总持稽首和南:先师天台智者,内弟子灌顶普明至,奉去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遗书七纸,手迹四十六字,并《净名义疏》三十一卷,犀角、如意、莲华、香炉等,跪对修读,摧振于心。
舍利俨然,德音具在。
迦叶狼迹,身证遥追。
昙光天台,安禅近蹑。
诚复如来双林,四部号恸,而涅槃遗教,法更殷重。
况乎五百岁后,四依拯溺,深顺佛旨,居世同凡。
将欲泥洹,现希有事,五品十信,己自皎然。
弥陀观音,亲来接引。
去德兹永,乃增悲恋。
追悟今生,还庆夙禀。
所恨《净名经疏》,不重亲承,犹冀寻研,用补咎悔。
追惟障恼,现机未发,逖听前闻,亦有成就。
非徒悟有浅深,抑又时或早晚。
灭度后,得圣巨多,道耀他方,冥来晓示。
在思即世,忽奉大师,良由宿缘,积曾亲近,爱覃来命,必垂影响。
不舍本誓,笔迹具存,是用归诚,凭灵戒恳。
跪受经疏、如意、香炉,虔礼西方,心口相誓,手探卷轴,最后殷勤。
即于今月十八日,仍感瑞梦
是知济度,已降舟航。
唯愿即日在宝池遥开莲华,令居净域,近溉浊心。
世世生生,师资不阙,革凡登圣,给侍无亏。
但义府钩深,遗文渊博,虽加策骀,终畏面墙。
特希溉以醍醐,如出香乳
照以暗井,即显真金。
然后仰藉神通,俯厉精力,别询名僧,奉扬法味,普共含生,作大利益。
斯则弗违提奖,同登彼岸,最胜最上,就此为尊。
灌顶所送最后《净名义疏》三十一卷,至佛道品,谨即装治,善书习读。
逮旨尔前玄义,及入文解释,付弟子焚之,即付还使,遣对烧荡。
犀角、如意,莲华、香炉,远以垂别,辄当服之无斁,永充法事。
今奉施瓷瓦、香炉,供养龛室。
遗旨以天台山下,遇得一处,非常之好,垂为造寺,始得开剪林木,位置基阶。
今遣司马王弘创建伽蓝,一遵指画。
寺须公额,并立嘉名,亦不违旨。
佛陇头陀,并各仍旧,使移荆州玉泉十僧守天台者。
今山内现前之众,多是渚宫之人,已皆约勒,不使张散,岂直十僧而已?
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深蒙拥护。
当年别资给,行送经一藏,依法为先师别供养具钟、幡香等。
又施钱直,且充日费。
鄮县灵塔,吴内石像,剡县弥勒尊仪卧疾之处,并使装饰,亦不仰异。
荆州玉泉寺,既是为造,理当异馀道场。
潭州大明寺荆州十住、上明寺等,先已敬许为檀越,无容复乖今诲。
使制南岳师碑,即命开府学士柳顾言为序,自撰铭颂。
所嘱僧有罪治,无罪平等,窃以涅槃羯磨,经有成文,正论治国,金光明品,住持三宝,弗敢坠失。
又令加修慈心,抚育民庶。
犬马识养,人岂忘恩?
盖闻外书为教,仁尚恕物,内典居宗,大慈为首,在文虽异,诣理实同。
不有君子,其能为国?
不有菩萨,岂济含生?
又以僧未贯籍,许其出首,适奉诏书,冥符来及,见几而作,所谓后天而奉天时。
粮运转输,深关军国,前已表闻,所司未报,终当方便,必期谐果。
及承寄嘱,斯复能照他心,前来仰答,无违意旨,庶藉熏修,福祐国家灌顶普明
面引询访,具述遗形宴坐,宛若平生。
转恨失时,不重餐义味。
仰揆定力,如须弥峙。
法腊云竟,切愿舆迎。
一到江阳,还入禅众,道俗接足,人神顶礼。
即当奉送,复彼山龛,庶藉瞻仰,能开心目。
深愿道力,不孤所请。
虽厚恩申报,具在愿文,而实宜加趺,实须酬仰。
二僧今反,轻奉报书,远拜灵仪,心呜载咽。
谨和南。
开皇十八年正月二十日(《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