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神灭论 南梁 · 范缜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五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
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
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问曰:神故非用,不得为异,其义安在?
答曰:名殊而体一也。
问曰:名既己殊,体何得一?
答曰: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问曰:刀之与利,或如来说;
形之与神,其义不然。
何以言之?
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一,人有二邪?
答曰:异哉言乎。
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则可如来论也。
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问曰: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答曰:人无无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问曰: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
答曰:是无人质。
问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矣。
答曰:死者如木,则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
而无如木之质也。
问曰:死者之骨骼,非生之形骸邪?
答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区已革矣。
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
问曰: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骼,非死者之骨骼,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则此骨骼从何而至此邪?
答曰: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骨骼也。
问曰: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骼,岂不从生而有死?
则知死体犹生体也。
答曰: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
答曰: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
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枯,无所复变也。
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
要先荣后枯,何也?
丝缕之义,亦同此破。
问曰: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何故方爱死形,绵历未已邪?
答曰: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
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
欻而生者,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
有欻有渐,物之理也。
问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邪?
答曰:皆是神之分也。
问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
答曰: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
问曰:虑为一为异?
答曰:知即是虑。
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问曰:若尔,应有二乎?
答曰:人体惟一,神何得二?
问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复有是非之虑?
答曰: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
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
问曰:是非之虑,不关手足,当关何处?
答曰:是非之意,心器所主。
问曰:心器是五藏之心,非邪?
答曰:是也。
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
答曰:七窍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
问曰:虑思无方,何以是心器所主?
答曰:五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者,是以心为虑本。
问曰:何不寄在眼等分中。
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何故不寄于耳分邪?
问曰:虑体无本,故可寄之于眼分;
眼目有本,不假寄于佗分也。
答曰: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
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
不然也?
问曰:圣人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
答曰:不然。
金之精者能昭,秽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宁有不昭之秽质?
又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
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龙颜马口,轩皞之状,形表之异也。
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
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所未敢安。
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者。
敢问阳货仲尼项籍似大舜,舜项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邪?
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鸡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人故宜尔。
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虽貌无益。
问曰:凡圣之殊,形器不一可也;
贞极理无有二,而旦殊姿,汤文异状,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
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
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盗骊,俱致千里。
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
形谢神灭,理固宜然。
敢问经云,为之宗庙,以鬼飨之,何谓也?
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谓矣。
问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素著其事,宁是设教而已邪?
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强死者众,不皆为鬼,彭生伯有,何独能然,乍为人豕,未必齐郑之公子也。
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
又曰:载鬼一车。
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
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
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
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
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关于周急,归德必于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故舍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
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恍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馀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梁书儒林范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