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夷夏论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夫辩是与非,宜据圣典。
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举手指天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
于是佛道兴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尘劫之数」。
出《法华》、《无量寿》。
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应本起》。
欢论之曰: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
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
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
或和光以明近;
或曜灵以示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
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
剪发缁衣,群夷之服。
擎跽磬折,侯甸之恭;
狐蹲狗踞,荒流之肃。
棺殡椁葬,中夏之制;
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礼,继善之教;
毁貌易性,绝恶之学。
岂伊同人,爰及异物。
鸟王兽长,往往是佛,无穷世界,圣人代兴。
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
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
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
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
孝敬之典,独以法屈。
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且理之可贵者,道也;
事之可贱者,俗也。
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若以道邪?
道固符合矣。
若以俗邪?
俗则大乖矣。
屡见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交诤大小,互相弹射。
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
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
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无端,终乎无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术。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
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
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
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利用为己。
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夫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犹虫嚾鸟聒,何足述效(《南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弘明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