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颙书并答所问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张融白,吾未能忘身,故有情身分外。
既化极魂首,复为子弟留地,不欲使方寸旧都,日夜荒没,平生所困,横馗而草,所以制是门律,以律其门。
非佛与道。
门将何律?
故告气缓命,凭魄申阴,数感十应,通源定本。
实欲足下发予奇意,果能翔牍起情,妙见正析。
既赴所志,今为子言。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答彼周曰:夫性灵之为性。
能知者也;
道德之为道,可知者也。
能知而不知所可知,非能知之义;
可知而不为能知所知,非夫可知矣。
故知能知必赴于道,可知必知所赴。
下士雷情波照,鼓欲噪神,精明驱动,识用沈蔼,所以倒心下灌,昭隔于道,至若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载营抱壹,居凝通静。
静唯通也,则照无所没;
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
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可得?
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故逗极所以一为性游简且韵猖狂,旷不能复行,次战思定霸宇内,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罔象以扪珠。
是以则帝属五而神常一,皇有三而道无二,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吾所以直其绳矣。
周之问曰: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
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
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
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
答彼周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然环会其所中,足下当加以半思也。
至夫游无荡思,心尘自拂,思以无荡,一举形上。
是虽忘有老如骞释。
然而有忘释不伐老。
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寂然以湛其神,遂通以冲其用。
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逗极之所以无二,亲情故妙得其一矣。
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令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及物有潜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
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卿苦疑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何以峻迹?
斯时卿苦以释家时宜迹峻,其犹老氏时峻此迹。
逗极之同,慈焉余意。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
答彼周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
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但得其世异时殊,不宜异其所以之异。
周之问曰: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答彼周曰:综识施本,已吐前牍。
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卿欲必曲鞠其辞,吾不知更所以自讼。
周之问曰: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答彼周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问曰: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答彼周曰:诚哉有是言。
吾所以见道未壹于佛,但吾之即此言,别有奇即耳。
周之问曰: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答彼周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斗,其别有尊者乎?
况夜战一鸿,妄申凫乙,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问曰: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答彼周曰:应感多端,神情数广。
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不翔翮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且宝圣宜本,迹匪情急,矧吾己有所集,方复移其翔者邪?
卿得其无二于两楹,故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问曰: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答彼周曰:吾乃自元混百圣,同投一极,而近论通源,儒不在议。
足下今极其儒,当欲列儒围道,故无属垣耳隙,思潜师夜以遂图掩天城,恐难升之险,非子所跻。
则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吾已谓百圣同所投,同容本未俱其异。
更以沥势倒兵,恣卿智勇,吾之勇智,自纵横凑出(《弘明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