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与顾欢(并颂) 南朝宋 · 谢镇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六
谢镇之白:猥辱反释,究详渊况,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释,触类长之,爰至棋奕,敷佛弥过,精旨逾昧。
夫饰柜贸珍,曜夜不售,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焉可免乎?
循雅论所据,正以虫鸟异类,夷夏舛俗。
余以三才均统,人理是一。
俗训小殊,法教大同,足下答云,存乎《周易》,非胡书所拟,便谓素旗已举,不复伸检,玄旌为素麾,异乎曹子之观旗,辄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
然髻珠虽隐,暮四易显,聊以寄谑,傥不贻忤。
夫太极剖判,两仪妄构,五阴合兴,形识谬彰。
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缘生,羲皇之前,民多专愚,专愚则巢居穴处,饮血茹毛,君臣父子,自相视胡越,犹若禽兽。
又比蒙童,道教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媅欲沦波,触崖思济,思济则祈善,祈善则圣应。
夫圣者何邪,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恒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悬镜高堂。
自此而言,万象斯归。
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于至圣,土中于三千。
圣应既彼,声被则此。
睹日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
闻雷霆之音,奚事子野之听。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
不嫌同道,则雨施夷夏。
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者俗也。
真既犹一,俗亦犹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
灭俗归真,必反其俗。
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老是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偏心,立仁树义,将顺近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为尽美,不为尽善。
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圣牟尼,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则精疏两汲。
精疏两汲,则刚柔一致。
是以清津幽畅,诚规易准。
夫以规为圆者易,以手为圆者难。
将不舍其所难,从其所易邪?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及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中可长,唯在《五千》之道,全无为用。
全无为用,未能遣有,遣有为怀,灵芝何养?
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则动静斯得,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
禅经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不能至。
今云:道在无为,得一而已。
无为得一,是则玄契千载,玄契千载,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
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
岂道教之筌邪。
敬寻所辨,非徒止不解,佛亦不解道也。
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颂曰:运往兮韬明,玄圣兮幽翳。
长夜兮悠悠,众星兮哲哲。
太晖灼兮升曜,列宿奄兮消蔽。
天轮捔兮殊材,归敷绳兮一制。
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
卞和恸兮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刍蔑兮般若,焉相责兮智慧(《释藏》车六,《弘明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