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 南朝宋 · 颜延之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七
圣虑难原,神应不测。
中散所云,中人自竭,莫得其端,岂其浅斥,所可深抽。
徒以魏文大布,见刊异世,滕修虾须,取愧当时。
故于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
足下已审其虚实,方书之不朽,独鉴坚精,难复疑问
聊写馀怀,依答条释。
事纬殃福,义杂胡华,虽存简章,自至烦文。
过此已往,余欲无言。
答曰:若如论旨,以三画为三才,则初拟地爻,三议天位。
然而遁世无闷,非厚载之目。
君子乾乾,非苍苍之称。
果两仪罔托,亦何取于立人
但爻有中和,宜应君德耳。
释曰:闻之前学,淳象始于三画,兼卦终于六爻。
三画立本,三才之位,六爻未变,群龙所经。
是以重卦之后,则以出处明之。
故遁世乾乾,潜藏皆行,圣人适时之义,兼之道也。
若以初爻非地,三位非天,以为两仪罔托,立人无取,未知足下前论三才同体,何因而生?
若犹受之系说,不轶师训,何独得之复卦,丧之单象。
如羲文之外,更有三才。
此自春秋新意,吾无识焉。
且遁世乾乾,虽非载覆之名。
一体之中,未失高卑之实。
岂得以变动之辞,废立本之义。
又知以爻在中和,宜应君德。
若徒有中和之爻,竟无中和之人,则爻将何放?
若中和在德,则不得人皆中和。
体合之论,固未可殊越。
答曰:上仁上义,便是许体仁义者为三才。
寻又云,侨札未获上附,伊颜宜其下丽,则黄裳之人,其犹弗及。
虽赜之旨,高下无准,故惑者未悟。
释曰:所云上仁上义,谓兼总仁义之极,可以对飨天地者耳,非谓少有耻爱,便为三才。
前释已具,怪复是问。
四彼城中,唯王是体。
知三此两仪,非圣不居,易者同归,可无重惑。
案东鲁阶差,侨札理不允备,何由上附至位;
依西方准墨,伊颜未获法身,故当下丽生品,来论挟姬议释。
故两解此意,冀以取了;
反致辞费,圣作君师。
贤为臣赀,接畅神功,影响大业,行藏可共,默语亦同。
体分至此,何负黄裳。
议者徒见不得等位元首,横生诮恨而不知引之极地,更非守节之情。
指断如斯,何谓无准?
答曰: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容貌匪殊,恻隐耻恶,悠悠皆是。
参体二仪,必举仁义为端耳。
释曰:若谓圆首方足,必同耻恻隐之实,容貌匪殊,皆可参体二仪。
蹻蹠之徒,亦当在三才之数邪?
若诚不得,则不可见横目之同,便与大人同列?
悠悠之伦,品量难齐。
既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又云力行近仁,畏罪强仁。
若一之正位,将真伪相冒。
庄周云:「天下之善人寡,不善人多」。
其分若此,何谓皆是?
答曰:知欲限以名器,慎其所假,遂令惠人洁士,比性于毛群;
庶几之贤,同气于介族,立象之意,岂其然乎?
释曰:名器有限,良由赀体不备。
虽欲假之,疑阳谓何?
含灵为人,毛群所不能同;
禀气成生,洁士有不得异。
象放其灵,非象其生。
一之而已,无乃诬漫
答曰:已均被同众云云,特灵之神,既异于众,得生之理,何尝暂同。
生本于理,而理异焉,同众之生,名将安附?
若执此生名,必使从众,则混成之物,亦将在例邪?
释曰:吾前谓同于所方,岂得生之可异?
足下答云,非谓不然。
又曰奚取不异之生,必宜为众,是则去吾为众,而取吾不异。
岂有不异而非众哉!
所以复云故当殊其特灵,不应异其得生耳。
今答又谓得生之理,何尝暂同。
生本于理,而理异焉。
请问得生之理,故是阴阳邪?
吾不见其异,而足下谓未尝暂同。
若有异理,非复煦蒸邪。
则阴阳之表,更有受生途趣,三世讵宜坚立,使混成之生,与物同气,岂混成之谓?
若徒假生名,莫见生实,则非向言之匹,言生非生,即是有物不物。
李叟此说,或更有其义。
以无诘有,颇为未类。
答曰:谨为垣坊云云,始云皇圣设侯物之教,谨顺时之经,将以反渐息泰。
今复以方开所泰为难,未详此将难鄙议,为讥圣人也。
释曰:前观本论,自九谷以下,至孔钓不纲,始知高议,谓凡有宰,作皆出圣人躬为尸匠,以率先下民也。
孤鄙拙意,自谓每所施为,动必有因。
圣人从为之节,使不迁越
此二怀之大断,彼我所不同。
吾将节其奢流,故有息泰之说。
足下方明备设,未知于何去甚?
而中答又云:所谓甚者,圣人固已去之,不了此意,故近复以所泰为问。
答云:未详谁难,或自忌前报。
答曰:市庖之外云云,夫禋瘗茧栗,宗社三牲,肜膮豆俎,以供宾客
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唯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
而忧不立者,非谓洪论难持,退嫌此事,不可顿去于世耳。
释曰:神农定生,周人备教,既唱粒食,而言上药;
既用牺牢又称苹蘩
祭膳之道,故无定方。
前举市庖之外,复有御养者,捐夺刳沦之滞,以明延性不一。
非谓经世之事,皆当取备草石,然芼拳之功,希至百龄,朮之懿,亟闻千岁。
由是言之,七十之老,何必谢恩于肉食,但自封一域者,舍此无术耳。
想不可顿去于世,犹是前释所云,不能顿夺所滞也。
始获符同,敢不归美?
既知不可顿去,或不谓道尽于此。
答曰:天下宁有无形之有云云。
寻来旨似不嫌有鬼,尝谓鬼宜有质,得无惑天竺之书,说鬼别为生类邪?
昔人以鬼神为教,乃列于典经,布在方策,郑侨吴札,亦以为然?
是以云和六变,实降天神。
龙门九成,人鬼咸格。
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诘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释曰:非唯不嫌有鬼,乃谓有必有形。
足下不无是同处有复异,是以比及质诘,欲以求尽,请舍天竺之说,谨依中土之经。
又置别为生类,共议登遐,精灵体状有无,固然宜报定。
典策之中,鬼神累万,所不了者,非其名号,比获三论。
每来益众,万鬼毕至,竟未片答。
虽启告周博,非解企渴。
无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谓支离,以为通说
若以核正为支离者,将以浮漫为直达乎。
答曰:后身著戒云云,未详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
若据外书报应之说,皆吾所谓权教者耳。
凡讲求至理,曾不析之圣言,多采谲怪,以相扶翼,得无似以水济水乎?
释曰:慈护之主,计亦久闻其人,责以谁子,将以文殊释氏,如谓报应之说,皆是权教。
权道隐深,非圣不尽。
虽子通识,虑亦未见其极。
吾疲于推求,而足下逸于独了,良有恶然。
若权教所言,皆为欺妄,则自然之中,无复报应。
吾懦于击决,足下烈于专断,亦又惧焉。
神高听卑,庸可诬哉!
想云圣言者,必之诰。
今之所谈,皆其信顺之事,而谓曾不析之,复是未经。
详思来论,立姬废释,故吾引释符姬,答不越问,未觉多采,由余日磾,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
内外为判,诚亦难乎?
若自信其度,独思耳目,习识之表,皆为谲性,则吾亦已矣。
答曰: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
轻重必侔,影表之势,修短有度,致饰土木,不发慈悯之心,顺时蒐狩,未根惨虐之性。
天宫华乐,焉赏而上升。
地狱幽苦,奚罚而沦陷。
唱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
一至于此。
释曰:影表之说,以征感报,来意疑不必侔,嫌其无度,即复除福应也。
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
足下功存步验,而还伐所知,想信道为心者,必不至此。
若谓不慈于土木之饰,有甚于顺时之杀者,无乃大负夫人之心。
黄屋玉玺,非必之情。
崇居丽养,岂是释迦之意?
责天宫之赏,求地狱之罚,颇类昔人亚夫之诘,英布之问,有味乎其言。
此盖众息心之所详,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且阿保傅爱,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介族。
彼圣人者,明并日月,化关三统。
若令报应必符,亦何妨于教,而缄扃羲唐之纪,埋闭之世。
肇结网罟,兴累亿之罪。
仍制牲牢,开长夜之罚。
遗彼天厨,甘此刍拳,曾无拯溺之仁,横成纳隍之酷。
其为不然,宜简渊虑。
若无穷神之智,犹有所不尽。
虽高情爱奇,想亦未至于侮圣。
释曰:知谓报应之义,缄羲周之世,以此推求,为不符之证。
羲唐邈矣,人莫之详。
尚书》所载,不过数篇,方言德刑之美,遑记祸福之源。
今帝典王策,犹不书性命之事,而微阙文,以为古必无之,斯亦师心之过也。
且信顺殃庆,咸列之籍,谓之埋闭如小径乎。
但言有远近,教有浅深,故使智者与此而夺彼邪?
夫生必有欲,欲必有求,欲歉则争,求给则恬。
争则相害,恬则相安。
网罟之设,将蠲害以取安乎?
且畋渔牲牢,其事不异。
足下前答,已知牲牢不可顿去于今世,复谓畋渔不可独弃于古,未为通类矣。
好生恶死,每下愈笃。
故宥其死者顺其情,夺其生者逆其性。
至人尚矣,何为犯顺而居逆哉?
是知不能顿夺所滞,故因为之制耳。
圣灵虽茂,无以睿惛之心,弱丧之民,何可胜论?
罪罚之来,将物自取之。
事远难致,不由天厨见遗;
物近易耽,故常刍拳是甘。
拯溺出隍,众哲所共,但化物不同,非道之异,不尽之让,亦如过当。
子长爱奇,本不类此。
答曰:足下论仁义,则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
言施惠则诈其遗贤忘报。
在情既少,孰能遗贤,利之者多,曷云忘报?
若能推乐施之士,以期欲仁之畴,演忘报之意,引向义之心,则义实在斯,求仁不远。
释曰:情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闻之庄书,非直孤说,未获详校,遽见弹责
夫在情既少,利之者多,不能遗贤,曷云忘报?
实吾前后勤勤以为不得配拟二仪者耳。
复非笃论,所应据正?
若乐施忘报,即为体仁,忘报而施,便为合义。
可去欲字,并除向名。
在斯不远,谁不是慕?
答曰:济有生之类云云,斯旨宏诞,非本论所及,无乃秦师将遁,行人言肆乎?
释曰:足下论挟姬释,吾亦答兼戎周。
足下以此抑彼,谓福及高门,吾伸彼抑此,云庆周兆物。
足下据此所见,谓祚止公侯。
吾信彼所闻,云尊冠百神,本议是争,曷云不及?
夫论难之本,以易夺为体,失之已外,辄云宏诞,求理之途,几乎塞矣。
师遁言肆,或不在此。
答曰:岂其相迫,居吾语子。
圣人在上,不与百神争长;
有始有卒,焉得无死之地云云。
释曰:岂其相迫,一何务德
「居吾语子,又何壮辞?
凡为物之长,岂急之所得?
非唯不争,必将下之。
不可见尊冠百神,便谓与百神争长,无乃取之滕薛,弃之体仁,和谓物有始卒,无不死之地,求之域内,实如来趣。
前释所谓胜类诸区,有诚亦宜然者也。
至如《山经》所图,仙传所记,事关世载,已不可原。
况复道绝恒情,理隔常照,必以于我不然,皆当绝弃,此又所不得安。
答曰:夫辨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释曰:逮省此章,盛陈列代,文博体周,颇善师法。
歌诵圣世,足为繁声。
讨求道义,未是要说耳。
昔在幼壮,微涉群纪
皇王之轨,贤智之迹,侧闻其略,敢辱其详,惠示之笃,实勤执事
答曰:何必陋积庆之延祚,希无验于来生,蹲膜揖让,终不并足。
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云云。
释曰:不陋积庆,已伸信顺之条。
贯希来生,亦具感报之说。
藻兖大裘,同周一体。
蹲膜揖让,何为不俱行一世。
理有可兼,无谓宜舍。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非本论所经,故不复具云。
释曰:近此数条,聊发戏端,亦犹越人问布,见采于前谈,肄业及之,无相多怪。
然二叔为问,欲以却编户之疑,没而不答,诚有望焉。
足下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吾幽生孤说,每获窃议
此之不侔,事有固然。
实由通才,所共者理,欻忘其烦,贪复息心(《弘明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