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法纲问 南朝宋 · 谢灵运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二
竺法纲问:敬披高论,探研宗极,妙判权实,存旨儒道,遗教孔释,昌言折中,允然新论,可谓激流导源,莹拂发挥矣。
详复答勖、维之问,或谓因权以通,为学而非悟尔。
为玄句徒设,无关于胸情焉。
窃听未安,何以言之?
夫道形天隔,几二险绝,学不渐宗,曾无仿佛。
驰骋有端,思不出位。
神崖曷由而登,机峰何从而超哉?
若勤务于有,而坐体于无者,譬犹挥豪钟、张之则,功侔羿、养之能,不然明矣。
盖同有非甚碍,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岂况乎有无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邪?
又云:累既未尽,无不可得,尽累之弊,始可得无耳。
论曰:夫膏肓大道,摧辀立路,莫尚于封有之累也。
盖有不能祛有,祛有者必无。
未有先尽有累,然后得无也。
就如所言,累尽则无尔,为累之自去,实不无待?
实不无待,则不能不无,故无无贵矣。
如彼重暗自晞,无假火日。
无假火日,则不能不设,亦明无尚焉。
落等级而奇顿悟,将于是乎踬矣。
暇任之馀,幸思嘉释。
答曰,来难云:同有非甚碍,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岂况乎有无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邪?
此是拘于所习,以生此疑耳。
夫专玩笔札者,自可不工于弧矢。
弧矢既工,复玩笔札者,何为不兼哉?
封有而不向宗,自是封者之失。
造无而去滞,何为不可得背?
借不兼之有,以诘能兼之无,非惟钟、胡愧射于更、,羿、养惭书于罗、赵,触类之踬,始克巧历之叹。
今请循其本:夫凭无以伏有,伏久则有忘,伏时不能知,知则不复辨。
是以坐忘日损之谈,近出老庄;
数缘而灭,经有旧说。
如此,岂累之自去,实无之所济。
且明为晦新,功在火日。
但火日不称功于幽暗,般若不言惠于愚蠢耳。
推此而往,讵俟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