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戒因缘经鼻耶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阿难出经,面承圣旨,五百应真,更互定察,分为十二部,于四十九年之诲,无片言遗失。
又钞十二部,为《四阿含》《阿毗昙》《鼻耶》,三藏备也。
天竺学士,罔弗尊焉,讽之咏之,未坠于地也。
其大高座沙门,则兼该三藏,中下高座,则通一通二而已耳。
经流秦土,有自来矣。
天竺沙门所持来之经,遇而便出,于十二部,毗曰罗部最多。
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
道安常恨三藏不具,以为阙然。
岁在壬午,鸠摩罗佛提斋《阿毗昙钞》《四阿含钞》来至长安,渴仰情久,即于其,出《阿毗昙钞》四卷,其冬出《四阿含钞》四卷,又其伴罽宾《鼻》,厥名耶舍,讽《鼻经》甚利,即令出之。
佛提梵书,佛念为译,昙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为四卷,与往年昙摩侍出戒典相似,如合符焉。
于二百六十事,疑碍之滞,都謏然焉。
上闻异要,焕乎可观焉。
二年之中,于此秦邦,三藏具焉。
然世尊制戒,必有所因。
六群比丘,生于贵族,攀龙附凤,虽贪出家,而豪心不尽,鄙悖之行以成,斯戒二人得道,二人生天,二人堕龙,一入无择,明恃贵不节,自遗伊戚。
向使中开家子,遇佛出学,虽不能一坐成道,何由如此之困乎?
然此经是佛未制戒时,其人所犯秽漏行多,既制之后,改之可贵。
天竺持律,不都通视,惟诸十二法人坚明之士,乃开缄滕,而共相授,耶舍见嘱见诲谆谆,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其言切至,乃自是也。
而今以后,秦士有此一部律矣,唯愿同我之人,尤慎所授焉。
未满五岁,非持律人,幸勿与之也(《释藏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