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论序 晋 · 昙影
 出处:全晋文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
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
故至人以无心之妙慧,而契彼无相之虚宗。
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
但以悕玄之质,趣必有由。
非名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召之,立数而辩之。
然则名数之生,生于累者,可以造极而非其极。
苟曰非极,复何常之有也?
是故如来始逮真觉,应物接粗,启之以有。
后为大乘,乃说空法,化适当时,所悟不二。
流至末叶,像教之中,人根肤浅,道识不明,遂废鱼守筌,存指忘月。
睹空教便谓罪福俱泯,闻说相则谓之为真,是使有无交兴,生灭迭争,断常诸边,纷然竞起。
时有大士,厥号龙树,爰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隆遗教,故作论以折中。
其立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不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
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
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
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虽无而有;
则不滞于无,不滞于无。
则断灭见息;
不存于有,则常等冰消。
寂此诸边,故名曰中。
问答析微,所以为论,是作者之大意也。
亦云中观,直以观辩于心,论宣于口耳(《释藏》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