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桓玄书论料简沙门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佛教陵迟,秽杂日甚,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混然沦湑,此所以夙宵叹惧,忘寝与食者也。
见檀越澄清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流;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
推此而言,符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后令饰伪取容者,自绝于假通之路,信道怀真者,无复有负俗之嫌,如此则道世交兴,三宝复隆于兹矣。
贫道所以寄命江南,欲托有道以存,至业之隆替,实由乎人。
植檀越当年,则是贫道中兴之运,幽情所托,已冥之在昔,是以前后书疏,辄以凭寄为先,每寻告慰,眷怀不忘,但恐年与时乖,不尽檀越盛隆之化耳。
今故咨白数条如别疏。
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三科诚异,皆以律行为本。
檀越近制,是大同于此,是所不疑。
或有兴福之人,内不毁禁,而迹非阿练若者。
或多诵经,讽咏不绝,而不能畅说义理者;
或年已宿长,虽无三科可记,而体性贞正,不犯人非者,凡如此辈,皆是所疑。
今寻檀越所遣之例,不堪问此,而外物惶惑,莫敢自宁,故以别白。
夫形迹易察,而真伪难辩,自非远鉴,得之信难。
若是都邑沙门经檀越视听者,固无所疑。
若边局远司,识不及远,则未达教旨,或因符命,滥及善人,此最其深忧。
若所在执法之官,意所未详,又时无宿望沙门,可以求中,得令送至大府以经高鉴者,则于理为弘,想檀越神虑,已得之于心,直是贫道常近之情,不能不及耳。
若有族姓子弟,本非役门,或世奉大法,或弱而天悟,欲弃俗入道,求作沙门,推例寻意,似不塞其清涂,然要须咨定,使洗心向味者,无复自疑之情。
昔外国诸王,多参怀圣典,亦有因时助弘大化,扶危救弊,信有自来矣。
檀越每期情古人,故复略叙所闻(《弘明集》十二,《高僧传》六,有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