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论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
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
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
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
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
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
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
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
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
是以龙树大士折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
括之(一作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荡荡焉!
真可谓理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之仄陋;
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
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
天竺诸国,敢豫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
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
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
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邪?
盖是欣自同之怀耳(《释藏神》七,又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