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疑论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安处子问于元明先生曰,盖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斯乃圣达之格言,万代之宏标也。
此则行成于己身,福流于后世,恶显于事业,获罪乎幽冥。
然圣人为善,理无不尽,善积,宜历代皆不移,行无一善,恶恶相承,亦当百世俱暗。
是善有常门,恶有定族,后世修行,复何益哉?
又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天罚人楚,百罗备婴,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保荣贵,子孙繁炽,推此而论,积善之报,竟何在乎?
夫五情六欲,人心所常有,斧藻防闲,外事之至苦,苟人鬼无尤于趣舍,何不顺其所甘,而强其苦哉?
请释所疑,以祛其惑。
先生曰,善哉子之问也。
史迁有言,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
荀悦亦云,饰变诈而为奸诡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顺理者,不免饥寒之患。
二生疑之于前,而未能辨,吾子惑之于后,不亦宜乎?
请试言之,夫人资二仪之性以生,禀五常之气以育,性有修短之期,故有彭殇之殊,气有精粗之异,亦有贤愚之别,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
是以尧舜大圣,朱均是育,瞽叟下愚,诞生有舜,颜回大贤,早夭绝嗣,商臣极恶,令胤克昌,夷叔至仁,饿死穷山,盗蹠肆虐,富乐自终,比干忠正,毙不旋踵,张汤酷吏,七世珥貂,凡此比类,不可称数。
验之圣贤既如彼,求之常人又如此,故知贤愚善恶,修短穷达,各有分命,非积行之所致也。
夫以天地之元远,阴阳之广大,人在其中,岂唯稊米之在太仓,毫末之于马体哉?
而匹夫之细行,人事之近习,一善一恶,皆致冥应,欲移自然之彭殇,易愚圣于朱舜,此之不然,居可识矣。
然则积善积恶之谈,盖施于劝教耳。
何以言之?
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欲既开,流宕莫检,圣人之救其弊,因神道以设教,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抑引,故功元而事适。
是以六合之内,论而不议,钻之而不知所由,日用而不见所极,设礼乐以开其大朦,名法以束其形迹,贤者倚之以成其志,不肖企及以免其过,使孝友之恩深,君臣之义笃,长幼之礼序,朋执之好著,背之则为失道之人,讥议以之起,向之则为名教之士,声誉以之彰,此则君子行己处心,岂可须臾而忘善哉,何必循教责实,以期报应乎?
苟能体圣教之幽旨,审分命之所钟,庶可豁滞于心府,不祈验于冥中矣。
处子乃避席曰,夫理蕴千载,念缠一生,今闻吾子大通之论,足以释滞疑祛幽结矣。
仆虽不敏,请佩斯言(《广弘明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