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庙讳字议 晋 · 孙毓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七
乙丑诏书班下尊讳,唯从宣皇帝以来;京兆府君以上,皆不别著。案《礼》,士立二庙,则讳王父以下,天子诸侯皆讳群祖,亲尽庙迁,乃舍故而讳新。尊者统远,卑者统近,贵者得申,贱者转降,盖所以殊名位之数,礼上下之序也。先代创业之主,唯周追王,夏殷以前,未有闻焉。显考以下谓之亲庙,亲庙月祭,属近礼崇。周武王时,诸盩为显考庙。周人以讳事神,固不以追王所不及而阙正庙之讳也。《礼》,大夫所有公讳。又曰「子与父同讳」。明君父之讳,臣子不可以不讳也。范献子聘于鲁,问具敖之山,鲁人以其乡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此时献武已为远祖,邻国大夫犹以犯讳为失,归而作戒,箸于《春秋》。大晋龙兴,弘崇远制,损益因改,思臻其极。以为京兆府君以上,虽不追王列在正庙,臣下应讳,礼有明义。宜班下讳字,使咸知所避,上崇寅严之典,下防僭同之缪(《通典》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