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表理张温 孙吴 · 骆统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七
伏惟殿下,天生明德,神启圣心,招髦秀于四方,置俊乂于宫朝。
多士既受普笃之恩,张温又蒙最隆之施。
自招罪谴,孤负荣遇,念其如此,诚可悲疚
然臣周旋之间,为国观听,深知其状,故密陈其理。
实心无他情,事无逆迹,但年纪尚少,镇重尚浅,而戴赫烈之宠,体卓伟之才,亢臧否之谭,效褒贬之议。
于是务势者妒其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谭,瑕衅者讳其议,此臣下所当详辨,明朝所当究察也。
贾谊,至忠之臣也;
汉文,大明之君也,然而一言,贾谊远退。
何者?
疾之者深,谮之者巧也。
然而误闻于天下,失彰于后世,故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也。
温虽智非从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辨,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
故论温才即可惜,言罪则可恕。
若忍威烈以赦盛德,宥贤才以敦大业,固明朝之休光,四方之丽观也。
国家之于暨艳,不内之忌族,犹等之平民,是故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朝,亦见交于温也。
君臣之义,义之最重,朋友之交,交之最轻者也。
国家不嫌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为最轻之交也。
时世宠之于上,温窃亲之于下也。
夫宿恶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故温念在欲取宿恶,以除劲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锐也。
但自错落,功不副言。
然计其送兵,以比许晏,数之多少,温不减之,用之强羸,温不下之,至于迟速,温不后之,故得及秋冬之月,赴有警之期,不敢忘恩而遗力也。
温之到蜀,共誉殷礼,虽臣无境外之交,亦有可原也。
境外之交,谓无君命而私相从,非国事而阴相闻者也;
若以命行,既侯君好,因叙己情,亦使臣之道也。
孔子使邻国,则有私觌之
季子聘诸夏,亦有燕谭之义也。
古人有言,欲知其君,观其所使;
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
温若誉,能使彼叹之,诚所以昭我臣之多良,明使之得其人,显国美于异境,扬君命于他邦。
是以晋赵文子之盟于宋也。
随会屈建楚王孙圉之使于晋也。
左史赵鞅
亦向他国之辅,而叹本邦之臣,经传美之以光国,而不讥之以外交也。
王靖内不忧时,外不趋事,温弹之不私,推之不假,于是与靖遂为大怨,此其尽节之明验也。
靖兵众之势,干任之用,皆胜于贾原、蒋康,温尚不容私以安于靖,岂敢卖恩以协原、康邪?
又原在职不勤,当事不堪,温数对以丑色,弹以急声;
若诚欲卖恩作乱,则亦不必贪原也。
凡此数者,校之于事既不合,参之于众亦不验。
臣窃念人君虽有圣哲之姿,非常之智,然以一人之身,御兆民之众,从层宫之内,瞰四国之外,照群下之情,求万机之理,犹未易周也。
固当听察群下之言,以广聪明之烈。
今者人非温既殷勤,臣是温又契阔,辞则俱巧,意则俱至,各自言欲为国,谁其言欲为私?
仓卒之间,犹难即别,然以殿下之聪睿,察讲论之曲直,若潜神留思,纤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
温非亲臣,臣非爱温者也。
昔之君子,皆抑私忿,以增君明。
彼独行之于前,臣耻废之于后,故遂发宿怀于今日,纳愚言于圣听,实尽心于明朝,非有念于温身也(《吴志·张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