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听察第七 其一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
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
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
人主以独听之聪,考察成败之数,利害之说杂而并至,以干窥听。
如此,诚至精之难,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诚纳谋,尽己之策者也。
若人主听察不差,纳受不谬,则计济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国富,民强而敌灭矣。
若过听不精,纳受不审,则计困事败,利丧功亏,国贫而兵弱,治乱而势危矣,听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不审者,如此急也。
凡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也;
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
何以验其然乎?
在昔汉祖者,聪听之主也。
陈恢之谋,则下南阳
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
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
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
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
由此观之,汉祖之听,未必一暗一聪也。
在于精与不精耳。
广武之谋,非为一拙一工也。
在用与不用耳。
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也。
吴王夫差子胥之谋,纳宰嚭之说,国灭身亡者,不可谓无深谋之臣也;
楚怀王屈原之计,纳靳尚之策,没秦而不反者,不可谓无计画之士也。
虞公不用宫奇之谋,灭于晋;
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
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
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
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
由此观之,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
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