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毅论 曹魏 · 夏侯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
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乎!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
其喻昭王曰:「伊尹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
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
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
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
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
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举国不谍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
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使即墨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
仕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
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
昭之东海,属之华裔。
我泽如春,下应如草。
道光宇宙,贤者托心。
邻国倾慕,四海延颈。
思戴燕主,仰望风声。
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
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
不幸之变,世所不图。
败于垂成,时运固然。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
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
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
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
邻国望之,其犹豺虎。
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
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
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
二城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
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
其邻敌何以相倾?
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顾城拔而业乖。
岂不知不速之致变?
顾业乖而与变同。
繇是言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王右军书帖本《艺文类聚》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