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政论 其八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
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
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舋矣。
我文、景患其如此;
故令长视事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上下无所窜情,加以心坚意专,安官乐职,图累久长,而无苟且之政,吏民供奉(《北堂书钞》未改本七十八作「养」),亦竭忠(《北堂书钞》作「诚」)尽节而无壹切之计,故能君臣和睦,百姓康乐
苟有康乐之心充于中,则和气应于外,是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自顷以来,政教稍改,重刑阙于大臣,而密网刻于下职,鼎辅不思在宽之德,牧牧守守逐之,各竞摘微短,吹毛求疵,重案深诋,以中伤贞良。
长吏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曲礼不行于所属,私敬无废于府(有脱误)
州郡侧目,以为负折,乃选巧文猾吏,向壁作条,诬覆阖门,摄捕妻子,人情耻令妻子就逮,则不迫自去。
且人主莫不欲豹、产之臣,然西门豹治邺一年,民欲杀之;
子产相郑,初亦见诅,三载之后,德化乃洽。
长吏下车百日,无他异观,则州郡睥睨,待以恶意,满岁寂漠,便见驱逐。
正使豹、产复在,方见怨谊,应时奔驰,何缘得成易歌之勋,垂不朽之名者哉!
冯唐文帝之不能用李牧矣。
近汉世所谓良吏,黄侯、召父之治郡,视事皆且十年,然后功业乃著。
且以仲尼之圣,由曰「三年有成」,况凡庸之士,而责以造次之效哉。
故夫卒成之政,必有横暴酷烈之失。
而世俗归称,谓之辨治,故绌已复进,弃已复用,横迁超取,不由次第。
是以残猛之人,遂奋其毒,仁贤之士,劫俗为虐,本操虽异,驱出一揆。
故朝廷不获温良之用,兆民不蒙宽惠之德,则百姓之命委于酷更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上。
夫民善之则畜,恶之则仇,仇满天下,可不惧哉!
是以有国有家者,甚畏其民。
既畏其怨,又畏其罚,故养之如伤病,爱之如赤子,兢兢业业,惧以终始,恐失群臣之和,以堕先王之轨也。
今朝廷虽屡下恩泽之诏,垂恤民之言,而法度制令,甚失养民之道,劳思而不无功,华繁而实寡。
必欲求利民之术,则宜沛然改法,有以安固长吏,原其小罪,阔略微过,取其大较惠下而已。
昔唐、虞之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所以表善而简恶,尽臣力也。
汉法亦三年壹治状,举孝廉尤异。
宣帝时王成胶东相,黄霸颍川太守,皆且十年,但就增秩赐金,封关内侯,以次入为公卿,然后政化大行,勋垂币。
皆先帝旧法,所宜因循。
及中兴后,上官象为并州刺史祭肜辽东太守,视事各十八年,皆增秩中二千石。
建初中南阳阴意以诏除郎为饶阳,视事二十三年,迁寿阳又十八年(「建初」下廿九字从《北堂书钞》未改本七十八服令门补)
近日所见,或一期之中,郡主易数二千石,云拨波转,溃溃纷纷,吏民疑惑,不知所谓。
及公卿尚书,亦复如此。
台阁之职,尤宜简习。
时,尚书但厚加赏赐,希得外补,是以机事周密,莫有漏泄。
昔舜命九官,自受终于文祖,以至陟方,五十年不闻复有改易也。
圣人行之于古,以致时雍,文宣拟式,亦至隆平。
若不克从,是羞效唐、虞,而耻遵先帝也(《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