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政论 其三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故宜量力度德,《春秋》之义(此二语袁宏《纪》二十一作「《春秋》之义,量力而举,度德而行」)
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
自非上德,严以则理,宽之则乱。
何以明其然也?
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肃清,天下密如(《艺文类聚》五十二作「谧如」)
喜瑞并集,屡获丰年(「嘉瑞」下八字从《艺文类聚》补)
荐勋祖庙,享号中宗
算计见效,优于孝文
元帝即位,多(《艺文类聚》作「果」)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
治国之道,得失之理,于是可以鉴矣(本传作「政道得失,于斯可监」,从《艺文类聚》改补)
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
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弊之理也。
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理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
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
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
盖为国之道,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
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
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
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
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
方将钳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从容平路(此四字从袁宏《纪》二十一补)哉!
高祖萧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御览》六百四十八作「高帝作九章之律,高后深三族之罪」),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
文帝虽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
右趾者既损其命,鞭挞者往往至死,虽有轻刑之名,其实杀也。
当此之时,民皆思复肉刑。
至景帝元年,乃下诏曰:「加笃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民。
乃定减笞轻捶。
自是之后,笞者得全。
以此言之,文帝乃重刑,非轻之也;
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
世有所变,何独拘前(「世有」下八字从《御览》六百四十八补?)必欲行若言,当大定其本,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秦之俗,遵先圣之风,弃苟全之政,蹈稽古之踪,复五等之舜,立井田之制。
然后选稷、契为佐,伊、吕为辅,乐作而凤皇仪,击石而百兽舞。
若不然,则多为累而已(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