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崇厚论 东汉 · 朱穆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八
夫俗之薄也,有自来矣。
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而不与焉」。
盖伤之也。
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
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
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
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
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
中世之所敦,已为上世之所薄,况又薄于此乎!
故夫天不崇大,则覆帱不广,地不深厚,则载物不博,人不敦庞,则道数不远。
昔在仲尼不失旧于原壤,楚严不忍章于绝缨。
由此观之,圣贤之德敦矣。
老氏之经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夫时有薄而厚施,行有失而惠用。
故覆人之过者,敦之道也;
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
往者,马援深沼此道可以为德,诫其兄子曰:「吾欲汝曹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斯言要矣。
远则圣贤履之上世,近则邴吉张子儒行之汉廷,故能振英声于百世,播不灭之遗风,不亦美哉!
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
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
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凡此之类,岂徒乖为君子之道哉,将有危身累家之祸焉。
悲夫!
行之者不知忧其然,故害兴而莫之及也。
既然矣,又有异焉。
人皆见之而不能自迁,何则?
务进者趋前而不顺后,荣贵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不存。
田鼢以尊显致安国之金,淳于贵势引方进之言。
夫以韩、翟之操,为汉之名宰,然犹不能振一贫贤,荐一孤士,又况其下者乎!
禽息史鱼所以专名于前,而莫继于后者也。
故时敦俗美,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
时否俗薄,虽君子为邪,义不能止也。
何则?
先进者既往而不反,后来者复习俗而追之,是以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
斯盖《谷风》有「弃予」之叹,《伐木》有「鸟鸣」之悲矣!
嗟乎!
世士诚躬师孔圣之崇则,嘉楚严之美行,希李老之雅诲,思马援之所尚,鄙二宰之失度,美韩棱抗正,贵丙、张之弘裕,贱时俗之诽谤,则道丰绩盛,名显身荣,载不刊之德,播不灭之声,然后知薄者之不足,厚者之有余也。
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岂得同年而语,并日而谈哉(《后汉·朱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