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元光五年举贤良对策 西汉 · 公孙弘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
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
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
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
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
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
罚当罪,则奸邪止;
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
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
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
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
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
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
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
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
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
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臣闻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
若汤之旱,则桀之馀烈也。
桀、纣行恶,受天之罚;
禹、汤积德,以王天下。
因此观之,天德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
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
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汉书·公孙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