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头陁寺碑文 南梁 · 王巾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四、文选卷五十九
盖闻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浅深;
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
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
是以掩室摩竭,用启息言之津;
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
谈阴阳者,亦研几于六位。
是故三才既辨,识妙物之功;
万象已陈,悟太极之致。
言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
然爻系所筌,穷于此域;
则称谓所绝,形乎彼岸矣。
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
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
名言不得其性相,随迎不见其终始,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蕴也。
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
洪钟虚受,无来不应。
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
一音称物,宫商潜运。
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
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
八正之门,大庇交丧。
于是玄关幽揵,感而遂通;
遥源浚波,酌而不竭。
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
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
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
时义远矣!
能事毕矣!
然后拂衣双树,脱屣金沙。
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
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
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
大矣哉!
正法既没,象教陵夷。
穿凿异端者,以违方为得一;
顺非辩伪者,比微言于目论。
于是马鸣幽赞,龙树虚求,并振颓纲,俱维绝纽。
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
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故能使三十七品有樽俎之师;
九十六种无藩篱之固。
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
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
然后遗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结辙于山西,林远肩随乎江左矣。
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
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
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
西眺城邑,百雉纡馀。
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信楚都之胜地也。
宗法师行絜圭璧,拥锡来游。
以为宅生者缘,业空则缘废;
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遂欲舍百龄于中身,殉肌肤于猛鸷,班荆者久之。
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
后军长史江夏内史会稽孔府君讳觊,为之薙草开林,置经行之室。
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江安济阳蔡使君讳兴宗,复为崇基表刹,立禅诵之堂焉。
法师景行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
后有僧勤法师贞节苦心,求仁养志,纂脩堂宇,未就而没。
高轨难追,藏舟易远。
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构。
可为长太息矣!
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
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
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
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
步中雅颂,骤合韶护;
炎区九译,沙场一候。
粤在于建武焉。
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维,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酌龟蒙之故实。
政肃刑清,于是乎在。
宁远将军长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智刃所游,日新月故;
道胜之韵,虚往实归。
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
因百姓之有馀,閒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
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
亘丘被陵,因高就远。
层轩延袤,上出云霓。
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夕露为珠网,朝霞为丹雘。
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
崖谷共清,风泉相涣。
金资宝相,永藉闲安;
息心了义,终焉游集。
法师昙珍业行淳脩,理怀渊远,今屈知寺任,永奉神居。
夫民劳事功,既镂文于钟鼎;
言时称伐,亦树碑于
世弥积而功宣,身逾远而名劭。
敢寓言于彫篆,庶髣髴于众妙。
其辞曰:质判玄黄,气分清浊。
涉器千名,含灵万族。
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爱流成海,情尘为岳。
皇矣能仁,抚期命世。
乃眷中土,聿来迦卫。
奄有大千,遂荒三界。
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亦既成德,妙尽无为。
帝献方石,天开渌池。
祥河辍水,宝树低枝。
通庄九折,安步三危。
川静波澄,龙翔云起。
耆山广运,给园多士。
金粟来仪,文殊戾止。
应乾动寂,顺民终始。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象正虽阑,希夷未缺。
于昭有齐,式扬洪烈。
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惟此名区,禅慧攸托。
倚据崇岩,临睨通壑。
沟池湘汉,堆阜衡霍
膴膴亭臬,幽幽林薄。
媚兹邦后,法流是挹。
气茂三明,情超六入。
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丹刻翚飞,轮奂离立。
象设既辟,睟容已安。
深冬燠,疏夏寒。
神足游息,灵心往还。
胜幡西振,贞石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