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刘左史论时政书(应起,礼部侍郎。) 南宋 · 阳枋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七八、《字溪集》卷二
天子以史为友,虽万乘之尊,未有不须友以成,而必以史氏为之,岂非资其直谅多闻,忠告善道,足以辅君仁而成圣德也欤?
尝观古之史臣,于天子出入起居,前后左右,罔不在侧,录善纪过,记言书动,使人主戒谨恐惧,而中心以守至正,友直之益莫大焉。
是非惟其公,好恶当于理,笔削足以信,一时简册足以垂万世,人主爱重敬尚,而永惟至善之归,友谅之益莫甚焉。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足以通乎古。
四方事书,侯国纪载,足以明乎今。
道化识其升降,政治究其得失,风俗知其利害,人材辨其贤否,日为天子诵言,而诏爵禄之宜,议赏赐之当,使四海之内,吏称民安,政成俗美,多闻之益莫尚焉。
至其从容讲议,论思献纳,相与切切偲偲者,又不知其几。
然则史氏之责,亦既重且难矣。
明公气禀清明,天姿颖睿,幼悟夫子心法如麟编。
惟其清故直,惟其明故谅,惟其颖睿故多闻,盖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于言意之表者,发为文章,流出胸臆,践履既久,日用皆《春秋》。
天子敬爱,登畀史友,而日亲近焉,将望明公相与切磋,而尽用《春秋》于当世也。
其诸使明公博览载籍而明法于方来乎?
明公自升朝宁,犯颜撄鳞,尽友之直,端悫信愿,尽友之谅,大本要务,政疵民瘼,孜孜入告,尽友之多闻。
而熟危言一奏,勤恳切至,尤忠告而善道,豁然开悟君心,而纳之圣帝明王之域者。
天下之士莫不景慕咨嗟,谓天子得友如此,太平之功跂足可俟。
而熟危言之誉,方快于群心,怠危言之传,又闻于道路。
此某所以惕息忧惧,思一至明公之前而究言之也。
夫臣子进言,不以听之熟而有沮心,不以言之熟而有忌心。
国家阴阴,如日将暮。
沙混而澜愈狂,谷昏而雾转塞。
有能大声疾呼,为天下回颠迷酣梦者,惟恐其震响之不续,一或沮而怠焉,则天下之事危矣。
储建国本,明公首发而屡言之,上大感悟矣。
所以挽回天命人心之大计,膏屯尚需,荐雷未震,章无嫌于十九上,危言不可以熟而怠也。
君子小人之说,明公主持而力辨之,上意知听从矣。
律转气随,明萌未剔,疏不嫌于数十万言,危言不可以熟而怠也。
秦羡门,汉方士,唐法善、果老之流,率皆亏盛治而损至德。
今霓裳羽衣,耸摇中外,执简奉法之事,可容已乎?
章华铜雀,芳林露盘,无非长侈心而穷民力。
今琳宫华靡,舆议沸腾,祈招之诗,可容嘿乎?
天下弊事,丝縻绵烂,未可言缕。
惟闵雨忧旱,非友纪之大讲磨乎?
《云汉》八章,首以「何辜今之人」为言,而继之以「宁丁我躬」,「宁俾我遁」,则弭灾当推实心,而不可事文为之末。
既曰「靡爱斯牲,圭璧既卒」,而继之以「不殄禋祀」,「上下奠瘗」,则事天当用实礼,而不可崇释老之虚。
「宁莫我听」,「则不我闻」,天意固难测矣,而「何求为我,以戾庶正」,则畏天当先修实政,而不可狃祈禳之粗。
此某所以望明公之进危言也。
外患寖急,非友道之大论议乎?
督府新建,军心所归,人望攸属,国家赖以无恐。
维扬除授,遽议其私。
夫公与私固未可知,命将推毂,事无中制,所以专信任而责成功也。
有人焉,安而召之,危而遣之,方用而遽疑之。
大敌在前,心怀顾忌,岂社稷之利耶?
蜀阃久任,毁誉交至,夫以全责人,岂能尽善。
得不思敌势飙忽,万民离散之时,劳来安集,谁实使之?
必欲议所短而弃所长,人人其自危矣。
江陵故帅,邻国爱之如父,吾国恃之为轻重。
善人之云亡,当虞殄瘁。
论者反以是为朝廷之福,何以励功臣于三边而慰忠魂于九京哉!
此某所以望明公之进危言也。
呜呼!
天下惟进危言为尤难。
古之忠臣激切,知无不言,言无不行者,天子必深信之,深爱之,深敬之,夫然后得以极情肆怀而无所忌。
高帝之子房,太宗魏徵是也。
今天子于明公眷爱方切,而隆太史内史友之义,则可以危言者,惟明公一人。
此某所以力为是说,而拳拳有望也。
虽然,夫子既以「忠告善道」语门人,而必以「不可则止」终之,非无意也。
「忠告善道」者,尽为友之义。
「不可则止」者,全为友之道。
全为友之道者,其说奈何?
曰:不得其言则去,蚔蛙之于齐王之类是也。
或难某曰:迹疏者戒于言深,位卑者戒于言高。
子未登明公之堂,而所言如此,不几深且僭乎?
某应之曰:公坦易人也,乐闻忠爱之言。
吾托公之荫于枌榆,诵公之文于方册,盖有年矣,不当以疏远自外。
恻隐发于天真,声以为贽,惟明公察其非内交要誉而垂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