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无咎铭赠杨廷润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一、《永乐大典》卷八二六九
慈湖先生作「无咎」古篆授廷润廷润属某发挥斯义。
某惟《易》之言无咎多矣,而尤于《大过》初六一爻「藉用白茅」之辞,深有味焉。
吾夫子系之曰:「苟错诸地而可矣」。
藉之用,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
之为物薄而用可贵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呜呼,人禀天地精粹之气,此心至灵,固未尝有咎也。
入孝出弟,谨言笃行,无所苟焉。
本心纯明,六通四达,咎何自生哉?
初六处大过之时,以柔居下,顺也。
藉用白茅,谨也。
居下体之初,秉至顺之德,而尽敬谨之心。
谨则无所苟,无所苟则无所失,故初六无咎,非于本心之外有所增益也,能勿苟而已矣。
错诸地而可,是苟也。
藉之用,是不苟也。
若曰如是,亦已足矣,而吾不敢安焉。
非不苟者能之乎?
战战兢兢,常清常明
无所偏党,无所系累。
无所愧怍,无所凝滞。
六合虽广,近在咫尺。
一身维鲜,范围天地。
故曰非能有所增益也,能勿苟而已矣。
苟之病去,何失之有?
既无所失,何咎之有?
故不必求得也,无失即为得;
不必求善也,咎去即为善。
圣人垂训,岂不昭如日星哉?
某写至于此,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遂从而为之铭曰:
易道坦平,何用作为。
人自不悟,万辙千岐。
一日洞然,了无所疑。
天地在斯,四时在斯,万物在斯,古往今来在斯,圣人与我在斯,衣斯服斯,饮斯食斯,视斯听斯,持斯履斯。
求之匪求,知之匪知。
为之匪为,思之匪思。
柔体居下,以藉之。
谨敬若此,朝夕弗违。
万善自尔生,百志自尔熙,辉光自尔著,德性自尔弥。
其变无方,其乐无涯。
以是为无咎之铭,非支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