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经筵进讲故事(三)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三七、《蒙斋集》卷一
前汉《元帝纪》赞曰: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臣今月初九日,获侍清光于经筵,陛下举汉元帝好儒故事,玉音云:「论者谓元帝特未得真儒而用之耳。
如得真儒而用之,何患牵制文义,优游不断耶?
此论甚佳,卿以为如何」?
臣奏:「圣学高明如此,可为宗社庆,可为善类庆。
大凡真儒固鲜,而识真儒者尤鲜。
譬之玉焉,真玉未必无瑕,人见其瑕也,遂轻弃之,不知虽曰有瑕,不害其为,何可弃也!
若石而无瑕,不过石耳,又奚足贵?
人才亦犹是也。
真贤实能,岂无微过,惟识真者不以小疵掩其大德。
如使寸寸而量,铢铢而较,则真儒不以小瑕而弃者几希。
此惟在陛下明知人之鉴,以洞烛人才之底蕴而已矣」。
陛下欣然嘉纳。
臣退而思之,尚有未尽之遗论焉。
元帝时刘向之剀切,萧望之之刚正,虽未足为古之儒,就汉世言之,亦可谓儒之真者矣。
元帝非不知二贤之可用也,数有论奏,深当上心。
则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望之为师傅,知其经明行修,材任宰相
夫既心知之,则当笃任其人;
既曰「将思之」,则当力行其言。
然向之精忠,终不能夺王氏盗窃之权,而望之一为恭、显所陷,耻以其身就吏,宁死而不悔。
呜呼!
曾是而谓元帝好儒可乎?
论者谓特不得真儒而用之,故有优游不断之失,不知有儒如刘、萧,尚且外为尊敬之貌,而内无信用之实,卒使抱恨以终其身。
假令得古之真儒,元帝能用之耶?
然则人主之病,莫大乎柔弱。
柔弱而不断,则左右小人乘间投隙,变乱是非,君子不得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此则汉元帝膏肓不治之疾,而非汉无真儒之所致也。
有天下者,尚鉴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