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拙默说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一、《敝帚稿略》卷七
拙与巧反,默与言反。
拙默近实,巧言近虚。
三代以前,道明道行,巧即此心之智而无智外之巧,言即此心之声而无声外之言,未始专以巧言为恶、以拙默为美而堕于一偏也。
晚周以来,人心非古,机巧深而邪说炽,庄老始得以售其一偏之说而一主乎拙默,似亦足以中当时之病。
以迄于今,盖已千六七百年,巧极于奸诡,言极于淫陂,仰视晚周,何啻倍蓰之弊。
苟有能宁拙无巧以归朴,宁默无言以入诚,则岂惟不流于污世之弊,将在我可以进古纯厚之德矣。
然律以吾道,则有未必皆然者。
夫巧言鲜矣仁,则亦不以拙默为非者。
然智譬则巧,则巧即行所无事之智,或语或默,时然后言,亦天机动而天籁鸣,自不能已者。
若一于拙默,岂吾道之正乎?
周先生之原流,其始实出于老氏,此拙默之说所由出也。
惟其姿器高、智识明,其后已纯乎圣人之学而为世醇儒矣。
《通书》四十章,何拙何默云乎哉!
中间如言圣,则曰:「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无所谓拙矣。
如言拟议,则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无所谓默矣。
若真默而识之犹可也,心劳日拙可乎哉!
顺理而不凿以巧妄,则若拙而非真拙;
笃行而不泥于空言,则若默而非徒默,庶乎其可矣。
金溪何兄珍伯求拙默之说,信笔书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