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问答一 其三 问止于至善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
知止者,谓知为君必止于仁,为臣必止于敬,为子必止于孝,为父必止于慈,方知得此理,未曾实到其地。
能得者谓为君已仁,为臣已敬,为子已孝,为父已慈,是实到其地矣。
文王于缉熙敬止,此敬字举全体而言,无不敬之敬也。
为人臣止于敬,专指敬君而言,乃敬中之一事也。
文王之敬包得仁敬孝慈信。
如切如磋,道学也,主知而言;
如琢如磨,自修也,主行而言。
此言致知力行之功当并进也。
知到十分精处而行处有一分未密,亦未得为至善,须是知极其至,行亦极其至,方谓之至善。
问:止至善是圣人否?
答曰:止至善是已到孟子美与大处,乃是大贤地位。
盖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善、美、信、大、圣、神之为六等。)
可欲之谓善(谓其人有善无恶,为人所愿欲也。),有诸己之谓信(此谓实有其善于身,比之可欲已进一等。)谓美(善积于中,充满确实,故谓之美,比之有诸己又进一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于中而形著于外,此乃盛德之不可掩处,已是大贤以上地位,但未化耳。),故程子论颜子,以为所以未至于圣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守者谓持守之功,化者谓心理俱融,无俟于守,乃夫子耳顺从心之时也。
大学》之止至善,正是美与大之地位,久而不息则大而化之,至圣矣。
盖工夫到此,已是十分,更无可用力者,但优游涵泳,以俟其自化尔。
故《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又横渠曰:「大可能也,化不可能也」。
按:言大以上皆可用力,至化则不可用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