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进故事论感民莫先诏令当如唐德宗痛自咎责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四
唐陆贽翰林,尝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
成汤罪己以兴邦,楚昭王出奔,以一言善复国。
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帝从之。
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
李抱真入朝,为帝言:「陛下在奉天山南时,赦令至山东,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
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议者谓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有助焉。
奉天改元诏曰:「致理兴化,必在推诚。
忘己济人,不吝改过。
朕嗣守丕绪,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
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
明證厥初,以示天下。
惟我烈祖,迈德庇人,致裕化于和平,拯生灵于涂炭。
重熙积庆,垂二百年。
伊尔卿尹庶官,洎亿兆之众,代受亭育,以迄于今,功存于人,泽垂于后。
肆予小子,获缵鸿业。
惧德不嗣,罔敢怠荒。
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
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
泽靡不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
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召师四方,转饷千里。
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送,众庶劳止。
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
祀奠乏主,室家靡依。
生死流离,怨气凝结。
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命峻于诛求,疲氓空于杼轴。
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循致乱阶,变兴都邑
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
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
痛心腼貌,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深谷。
赖天地降祐,神人叶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屏逐大盗,载张皇维。
将弘永图,必布新令」。
臣闻感民之事非一,而诏令莫先焉。
臣尝观三代而下,惟汉文最为笃实而近古。
其日蚀之诏曰:「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
其悉思朕之过失以告」。
祠官之诏曰:「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
其和亲之诏又曰:「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外,勤劳不处。
皆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
呜呼,何其责己之重以周乎?
盖人君以孤立之身,临亿兆民之上,而欲率天下惟一己之从,此非可以空言耸动也。
汉以后惟唐德宗能识此义,听用陆贽之言,以实德诚意用之于诏诰命令之间。
如云:「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世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
又云:「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循至乱阶,变兴都邑」。
此等语言,虽以德宗强明自任,耻屈正论,而犹能痛自咎责,以格顽悍。
此外制书、诏书凡二十有八,去其小事四篇之外,凡二十四篇,亦无一而非罪己之语,盖不独奉天制书为然也。
今自权臣专国以来,内患外祸,无岁无之。
而每诏令下,未尝有一言稍自咎责,词臣习成谀佞,不知其非。
虽有水旱盗贼,例曰年谷屡登,四方无虞。
扶杖听诏之民,无不愁怨,以为朝廷之不恤人穷也。
今幸陛下亲揽万机,而是弊也,相承而莫之改。
臣自入都以来,亲睹士大夫之论似,谓禁旅之变,自诛戮以后,皆已退听,可保无他;
京口之变,自遁入茅山之后,渐已穷蹙,可保平安
虽以庙社威灵,凡可怖可愕之事,往往幸而销弭,然喜谀佞而恶讦直,乐蒙蔽而咎张皇,上下相徇,习以为常。
臣恐一旦事有大于此,则无以为陛下告,此不可不过为之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