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舜典讲义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九、《洺水集》卷七
天下大物也,尧无故而予之舜,舜无故而受之尧,人顾不震且骇哉!
今观《舜典》一篇,载舜之事亦多矣。
孔子叙《书》,不言其他,而以「历试诸难」一语断之。
吁!
孔子,足以察尧之心矣。
且尧非不知四岳之不足禅也而逊之,岳非不知舜之可举也而隐之,何也?
盖以天下而与庶人,古无是事也。
故尧之逊必自四岳始,岳必不敢当也。
尧始示其意,曰「明明扬侧陋」,四岳知尧之意不间乎庶人也,故始言「有鳏在下曰舜」。
然则尧之属意于舜也久矣,而岂在师锡之后哉!
然犹以诸难试之,所以暴舜之德于天下,使人人见之,人人知之,而后天下可以无一人之异议。
谓夫治道之本莫先乎人伦也,故首命之徽典;
百官之任莫重于宰相也,故次命之宅揆;
礼典之行莫始乎朝廷也,故次命之宾四门;
天地百神莫难于主祭也,故又纳之于大麓。
凡天下之所谓难者悉以授舜,舜亦以身任之。
徽典而人从,居揆而事叙,宾四门而穆穆,是人受之也。
纳于大麓而烈风雷雨弗迷,是天受之也。
天受之,人受之,然后在尧可以无虑,在舜可以无愧矣。
舜自即政之后,齐七政,类上帝,巡四岳以观风,朝群牧以考政,制车服以劝功,明典刑以威恶,命伯以典礼,命夔以典乐,以至百工之事、治水之事、川泽林衡之官,各有纪叙,森然不可乱。
凡尧之有所待而未及为者,舜悉为之;
尧之已为而未备者,舜则备之。
刑赏既立,礼乐既彰,然后益信尧为天下得人矣。
舜之施设虽不止此,要其出治之本原,则不过乎此,毋庸多论。
至于始终大概,则有不可不言者,请因先儒之论而发明之。
夫子序《舜典》曰:「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
孟子又曰:「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又曰:「饭糗茹草,若将终身」。
则知舜之在当时一匹夫尔。
而《帝系》等书以为颛帝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
史迁亦以为尧为黄帝之孙、舜为黄帝八世之孙。
孔颖达引左氏之言,以为至瞽瞍其国乃除。
信斯言也,则自瞽瞍而上,皆有国邑以相传袭,何可谓之侧微?
不然,左氏所记梼杌饕餮之徒,亦必纪其为帝王之系,何独瞽瞍莫有记其所自来者哉!
孔孟之言信而有證,则舜之始可以无疑者矣。
说者又谓舜巡守南方,至苍梧而不返。
唐韩愈固以为不然,然未有以孟子之言为證者。
孟子之言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鸣条在河北,而苍梧岭南,地理辽绝如此,此不然一也。
且舜既禅位,则禹为君矣,巡守之事于舜何预?
此不然二也。
使舜而果南巡,则至于霍山之去苍梧,尚千馀里,胡为巡守讫事,乃复遍历遐陬乎?
此不然三也。
先儒之论明白如此,学者尚何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