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系辞传解二章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四、《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二六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俨然而尊,隤然而卑,健顺之德,于此乎定。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高陈而上,卑陈而下,贵贱之分,于此乎位。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动者常动,静者常静,刚柔之质,断然不易。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物合一,何吉何凶,类聚群分,迭为胜负,吉凶之应,由是生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形未成,何变何化?
已成之后,迭为消长,变化之机,由是见焉。
此以上言有天地,则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之理昭然可见。
然必有乾坤,而后贵贱、刚柔、吉凶之体始具;
有贵贱、刚柔、吉凶,而后变化之用始行。
始于乾坤,终于变化,此生生所以不穷,天地所以常久而不已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以刚摩柔,刚化而柔变;
以柔摩刚,柔化而刚变。
八卦相推荡亦然,后者化而前者变,后者长而前者消。
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一变一化,而人物生焉。
得乾健之性者为男,得坤顺之性者为女。
此承上文乾坤变化成物之功也。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知犹主掌也,作,为也。
万物受气于天,成形于地,乾始而坤成之也。
乾健故而知太始,坤顺故简而作成物。
此承上文生物之功,而言其本于乾坤之简易。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易则理明故易知,简则事直故易从。
理易知则可信,故有亲;
事易从则可成,故有功。
行之而信故可久,为之而成故可大
此承上文易简成物,而言其功效如此。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德以理言,业以事言。
贤人体乾坤之易简,故德业可久可大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不思而得易也,不勉而中简也。
天下之理得,万物皆备于我也。
万物皆备于我,则与天地合其德矣,圣人之事也。
此言乾坤之易简既成生物之功,而在人得之则为圣为贤,亦此理也。
右第一章。
《系辞》之作,以明《易》也。
《易》之为道,不过于推明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之理,人物之所以生,圣贤之所以立。
然其道已具于天地,而其论盖本于乾坤。
一健一顺,而万化万事由是生焉。
圣人作《易》,盖本乎此,通乎此,则道体之妙、圣经之奥可以默识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设卦谓伏羲造八卦,重之为六十四也。
观象谓观万物万事之象,取其卦之所似,故谓之象。
系辞谓三圣所述卦爻之辞,系于卦爻之下,故谓之系辞。
刚柔相推,谓以卦爻相推荡。
此指卜筮而言,谓遇老阳则以柔推刚,变阳而化阴;
遇老阴则以刚推柔,变阴而化阳。
此言《易》之为言,或见之卦爻之辞,或施之卜筮之用,皆圣人设卦观象而为之也。
卦爻有似乎人事之得失,故系之以辞,而明其吉凶。
卦爻有似乎阴阳之消长,故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
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卦爻有人事得失之象,故其辞为吉为凶;
卦爻有人事忧虞之象,故其事为悔为吝。
此言观象系辞而明吉凶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卦爻有阴阳昼夜之象,故卦画有刚有柔。
卦爻有阴阳进退之象,故刚柔相推而一变一化,化者进而变者退也。
卦有六爻。
动者变也,亦以相推而为言也。
上两爻属天,中两爻属人,下两爻属地。
以其有天地人之象,故分而为六爻。
道犹言义也。
此言观象而以刚柔相推生变化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所居谓身所处,安谓无所疑,序谓卦爻有进退行藏之序,所乐谓心所好,玩谓不能忘,辞谓卦爻有象占之辞,居谓退处,象谓卦爻之似,辞谓卦爻之辞,动谓出而有为,变谓卜筮得老阴老阳而变,占谓或吉或凶。
所居、所乐,以身对心而言;
居、动,以行对藏而言。
此言圣人作《易》,无非取诸天地万物人事之象。
既皆自然之理,故君子学《易》,身之所处,心之所乐,一行一藏,无往而不法乎《易》,亦皆顺乎自然之理,是以天祐之而无不利。
天即理也,顺理则吉,无不利矣。
右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