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时斋1206年2月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九三、《水心文集》卷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
余与巴西李公君亮,同馆同年,相善也。
公间语余便私之室时斋,图以示余,请记之。
问「所以名时何也」?
公曰:「在《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是欤非耶」?
余方谋议荆南,不果作。
返道钱塘,公由太史乞守眉矣,又不果。
后十馀年余召自温陵,而公以少司空入侍,迎余而笑曰:「可得记否」?
余丧先人,又辄不果。
其明年,公自乞帅泸以归。
明年,乃诒书曰:「愿卒记之」!
时之为用大矣,发生于朽败之馀,流行于缺绝之后。
天地虽人物之主,而不自为,一皆听命于时而已,所兴不能夺,所废莫之与也。
故物无不作媚取好求必于时者,而况于人,择奇而用智,争险以贾力,祸患压而不悔,血气衰而未已,惟恐时之去己也。
时常运而无息,万物与人亦皆动而不止。
《易》虽因事以明随时之义,然终不能尽其变通,而古今憧憧,更起迭仆,如机发轮转而不得停也,可不哀欤!
惟《艮》以息为象,时虽运而必息;
人以止为本,道必止而后行;
孔氏以为君子宜取节焉。
是其义以止明行而非以行明行,以静柅动而非以动柅动也。
时所同趋,将遁而不返;
利所共获,将弭而不进。
荣宠艳丽矣,禄位酣美矣,而有甘澹泊、安卑辱以自终其身者,大则范世纪俗,小则委己顺命,盖时且行之而吾固止之,物方动之而吾卒静之也。
故能「不失其时而其道光明」,此岂习于利害之情而以时自达者哉!
君亮性退而行冲,曲肱一榻,冰雪枯槁,不与物对,而山川草木无不自得。
入备顾问,出守方镇,天下之言静止者皆归焉。
盖公既有进于斯,而余亦以自警也。
开禧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