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学校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七八、《水心文集》卷三、《水心别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五五
何谓「京师之学有考察之法而以利诱天下」?
三代、汉儒,其言矣,皆人耳目之所熟知,不复论。
东汉太学,则诚善矣;
唐初犹得为美观。
本朝其始议建学,久而不克就,至王安石乃卒就之,然未几而大狱起矣。
崇、观间,以俊秀闻于学者,旋为大官宣和靖康所用误朝之臣,大抵学校之名士也。
诸生伏阙搥鼓以请起李纲,天下或以为有忠义之气,而朝廷以为倡乱动众者无如太学之士。
秦桧为相,务使诸生为无廉耻以媚己,而以小利啖之,阴以拒塞言者。
士人靡然成风,献颂拜表,希望恩泽,一有不及,谤议喧然。
故至于今日,太学尤弊,遂为姑息之地。
夫秉谊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宜莫如天子之学
而今也何以使之至此?
盖其本为之法,使月书季考校定分数之毫釐以为终身之利害,而其外又以势利招来之,是宜其至此而无怪也。
何谓「州县之学无考察之法则聚食而已」?
往者崇、观、政和间,盖常考察州县之学如天子之学,使士之进皆由此而罢科举矣。
此其法度未必不善,然所以行是法者皆天下之小人也,故不久而遂废。
今州县有学,宫室禀饩,无所不备,置官立师,其过于汉、唐甚远。
惟其无所考察而徒以聚食,而士之俊秀者不愿于学矣。
州县有学,先王之遗意幸而复见,将以造士使之俊秀,而其俊秀者乃反不愿于学,岂非法度之有所偏而讲之不至乎?
今宜稍重太学,变其故习,无以利诱;
择当世之大儒,久于其职,而相与为师友讲习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
其卓然成德者,朝廷官使之为无难矣。
而州县之学,宜使考察,上于监司,闻于礼部,达于天子;
其卓然成德者,或进于太学,或遂官之。
人知由学,而科学之陋稍可洗去;
学有本统,而古人文宪庶不坠失。
若此类者,更法定制,皆于朝廷非有所难,顾自以为不可为耳。
虽然,治道不明,其纪纲度数不一揭而正,则宜有不可为者。
陛下揭而正之,则如此类者,虽欲不为,亦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