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修崇学祠自记淳熙十二年 南宋 · 常浚孙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
夫子于学旧矣,通天下若郡若邑,以无庙学为阙文,则我朝之盛典也。
故高弟以下,及轲氏凡十有二人,得陪于座,而七十子之徒与后之大儒公羊高谷梁赤之流,得像于壁,而以经学行天下者不间今昔,皆得厕迹于其间,岂气类相从,千载犹一日与?
然则行修于乡,经明于时,易裤襦为衣冠,化鄙薄为敦厚,立先贤之祠,表通德之门,视古无愧者,顾可于学弗祀?
兹非一人之私也,吾道之公也。
惟我朝以忠厚长者之心陶冶天下之士,一洗浅近俳优之习,未及百年,名儒辈出;
又五六十年,通经讲学之士出为公卿大夫者,总总也。
遂昌之为县,山深而土瘠,农末力竭,俱不足以自赡,为士者又贬于他业。
嘉祐八年龚先生原深之始出应进士,登甲科,盖力学于耕桑之下,而自奋于韦布之中,峨冠丝衣,归扫坟墓,拜亲膝下,而乡邑之颇有知者,莫弗歆艳,津津相贺。
已而召为国子监直讲,且为丞,入太常博士,谈经议礼,翕翕然闻于时,则向之贺者,知饬子弟为学。
持节乡部,剔蠹兴善,稍行其志,具酒殽,延父老相劳苦,引后生秀士,勉以学,曰:「吾不徒作会稽买臣辈自衒鬻为也」。
则子弟之为学者,知所以自励。
迨夫出藩入从,始终可观,为名儒臣,则乡邑之俗旷然大变。
今盖七十馀年,邑之为士者视他业且倍蓰矣。
进士为美官,自先生而下,纪名氏于碑日益以众,又皆于德无愧。
乡之长上,知训其子弟以礼义,而士之刻意于学者,不但为科举计也。
曰:「庶无负吾龚先生之道乎」!
始县无先生祠,士往往貌其形于家。
元祐中鄱阳张公根字知常令此邑,有异政。
未及下车,先访龚之墓而礼于学,曰:「邑有龚先生而徒不繁,令之耻也」。
于是台州刑曹华公岳元镇,邑之儒老,而先生之所从游也。
令乃造请致其意,华公为之领袖诸生,发六经之蕴,以先生之未言者终其说。
自是士益知劝,遂昌之俗益以美,先生之学益以传,盖二公之所以左右先生者。
其后邑人祠先生于学,以二公配,礼也。
祠久且敝,而又不以识之,惧无以传,浚孙充员簿领,日与为士者游,辄至祠下,未始不凛凛也,乃撤而新之。
先生晚以元祐党籍谪居历阳,有曾孙敦颐,流落西浙,博雅好修,颇世其家,而居乡由义辈亦于学弗替。
国史有先生传,而赵郡李之仪常状先生之行。
浚孙特书其有德于兹邑者,而作诗以相其祠曰:若有人兮山之垠,冰玉为骨兮𦶜为神。
空谷传响兮生香著人,鬼神呵护兮乌敢自珍?
纵使东游兮推车御轮,阊阖太清兮千里一瞬。
笔补造化兮黼黻天云,容与圣域兮凝神道真。
楼成白玉兮钧天问津,意或下顾兮翩然绝尘。
肃肃庙貌兮殽蔬具陈,以幸吾邑兮吉日良辰。
酒泉如饴兮公其饮醇,青衿拜下兮敢忘公仁
千秋万岁兮惟公是亲,少留亟往兮我涕酸辛。
徼福天下兮久而益新。
按:光绪遂昌县志·外编》卷二,光绪二十二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