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普明寺长生谷记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四三、《陈亮集》卷二五
昔者先王居民之制,固使之交相养,而非欲其截然而各立也。
井邑之间,有无相通,缓急相救。
是以疾病死丧,民无遗憾;
鳏寡孤独,天有全功。
此治道之极,而圣人之所以赞天地之化育者也。
及至后世,于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故其势不能自衣食而衣食于人,人亦乐衣食之而不厌。
而释氏于衣食之馀,尤好穷其侈心,以致其庄严之说。
儒者因是而力排之,以为斯民之蠹,至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以行吾圣人之常道。
不独其徒之不可化,而斯人常有不忍之心焉。
溺于其说者,因以为其道当与吾圣人并行,虽有识者亦以为并行而不悖也。
彼其乘王政之废坏,而驾其说于中国,使其徒出入于井邑之间者,盖千有馀年于此矣。
一日斥而去之,于人情固有所不忍;
而四民之中莫贵于士,自后世之为士者,百家众说犹或杂出于其间,则亦何恶于释老之徒也!
使夫有无相通,缓急相救,苟不至于穷其侈心者,岂不足以自附于先王井邑之义乎!
普明创议买田,僧允禧复为如靖谋,从富人乞谷三百石,贷之下户,量取其息,以为其徒目前之供。
而乡之长者黄君处仁、胡君绩、汀州户曹胡君樟、吕君师愈慨然损谷若干以倡其馀,而余亦与焉。
事方就绪,而黄君与靖相继下世,黄君之子浦城主簿公槐与其弟某实成君意,曰:「吾不欲死其先人也」。
夫乞谷于富人,而取息于下户,以供其山林之枯槁者,则三者各得其称,是真有先王井邑之遗意;
而又欲执王政之详,一二以律之,徒以起斯人不忍其废坏之心,吾未见其有补于吾道也。
四君与凡捐谷之姓字与其谷出入之约束,具列之碑阴。
姑道余之所以相此寺之本意,以发千载之一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