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传注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三六、《陈亮集》卷一二、《古文渊鉴》卷六二、《南宋文范》卷五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六
昔者孔子适周而观礼,上世帝王之书,盖亦无所不睹矣。
包羲氏、神农氏、黄帝氏始开天地而建人极,其大者固已为百王之所不可废,而风俗之尚朴、法度之尚简也,故其书不可存而存其大者,《易》所载十三卦圣人是也。
而《易》之书则天地古今之变备矣。
帝尧始因时立制,可以为万世法程,而百王之纲理世变者,自是而愈详,故裁而为书,三代损益之变,后世圣人将有考焉。
而夏商之书,杞、宋特不足證,于是始定《周礼》。
又参考周家风俗之盛衰,与其列国离合之变,删而为《诗》。
其于周可谓详矣。
又取累圣之所以宣天地之和者,列为《乐书》。
而又伤春秋之变,遂不可为也。
齐威晋文之伯,首变三代之故,而天地之大经从此废矣。
圣人之所以通百代之变者,一切著之《春秋》。
《六经》作而天人之际其始终可考矣。
此圣人之志也,而王仲淹实知之。
九师三传,齐、韩、毛、郑、大戴、小戴与夫伏生、孔安国之徒,其于六经之文,穷年累岁,不遗馀力矣;
师友相传,考订是非,不任胸臆矣;
而圣人作经之大旨,则非数子之所能知也。
天下而未有豪杰特起之士,则世之言经者岂能出数子之外哉,出数子之外者,任胸臆而侮圣言者也。
彼其说之有源流也,历盛衰之变也,合前后之智也,于圣人之大者犹有遗也。
纳天下之学者于规矩之内,吾未见其舍注疏而遽能使其心术之有所止也。
汉、唐之盛时,学者皆重厚质实,而不为浮躁儇浅之行,彼其源流有自来矣。
祖宗之初,不以文字卑陋为当变,而以人心无所底止为可忧,故天下之士惟知诵先儒之说以为据依,而不自知其文之陋也,是以重厚质实之风往往或过于汉唐盛时。
其后景祐庆历之间,欧阳公首变五代卑陋之文,奋然有独抱遗经以究终始之意,终不敢舍先儒之说,而犹惓惓于正义,盖其源流未远也。
嘉祐以后,文日盛而此风少衰矣。
极而至于熙、丰之尚同,犹未若今日之放意肆志以侮玩圣言也。
圣人作经之大旨,非豪杰特立之士不能知,而纤悉曲折之际,则注疏亦详矣,何所见而忽略其源流而不论乎!
无怪乎人心之日偷,而风俗之日薄也!
然考之三朝,未尝立法也,而天下之学者知以注疏为重,则人心之向背顾上之人如何耳。
夫取果于未熟,与取之于既熟,相去旬日之间,而其味远矣。
将以厚天下学者之心术,而先启其纷纷,则又执事之所当虑也。
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岂忠厚者之论乎,盍亦思所以先之。